重新审视自我|乐评
2023-01-13 14: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指挥家吕嘉最近在国家大剧院的布鲁克纳作品音乐会,从选曲上似乎都探索了布鲁克纳对瓦格纳遗产的继承。正如笔者5年前在北京听捷杰耶夫与慕尼黑爱乐乐团上半场瓦格纳《唐豪瑟》序曲与下半场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的音乐会,2022年3月12日“十载嘉音”音乐会上,吕嘉选择了以瓦格纳歌剧前奏曲对应下半场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而在今年1月8日、9日两夜,他带领乐团演奏了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这部体量庞大的交响曲正是题献给瓦格纳的巨作。整场音乐会没有中场休息,只有这一首作品,而今年恰是瓦格纳诞辰210周年与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完成150周年。笔者聆听了第二场演出。

这是一部充满了悖谬的交响曲。艺术的酒神精神,宗教的日神骨架,何者为真?在这四个乐章中他似乎表现出了摇摆的立场。第一乐章中,第一主题采用了布鲁克纳十分喜爱的倒影手法,将瓦格纳50年前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荷兰人”回忆动机(并非主导动机)进行了倒影化处理。第二乐章中诉诸母爱、安慰,是证明布鲁克纳“柔板作曲家”身份的杰作乐章。音乐开始于古典风格的质朴旋律,却很快在浪漫派的半音和声中游弋,并且引用了瓦格纳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这次聆听还发现最后一句旋律与德沃夏克“念故乡”耦合。第三乐章是朴实的农民舞。而第四乐章中,又是马勒式的包罗万象,中提琴的先导动机让人想起马勒《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段的主题引入。汉斯利克嘲笑这首作品是由一个神经质的乡巴佬谱写的,并在《维也纳杂志》中抨击这首作品是支离破碎的,是将瓦格纳和贝多芬音乐混为一体。这部作品显然是脱离了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所谓教养的,这似乎也是布鲁克纳的重新审视自我之作。这之后的《第四交响曲“浪漫”》中,他终于开始寻找到了更清晰的自我风格。

之所以没有将对作品的评价与演绎的评价融合起来谈,是因为吕嘉的处理是“去瓦格纳化”的。在他的棒下,布鲁克纳提前“救赎”走向永恒。这种演绎强调音响的高品质,并且带有自洽化的强烈个人风格,甚至给人以概念化的布鲁克纳风格之感。这种风格也形塑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特质声音,更一以贯之于此前他的布鲁克纳作品处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布鲁克纳演绎的一道亮色。谈起布鲁克纳,必言版本,布鲁克纳作品版本纷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的是诺瓦克校订的1889年版本并在节目单上清晰地注明,这是专业的表现。在演绎速度上,吕嘉的版本用了近七十分钟,长于我所听到的各种版本。

第一乐章占据全曲极大的比例,同时其中的处理风格也是整体的缩影。开始的速度出奇地慢,但这种慢速度表现出的如履薄冰之感,恰似布鲁克纳性格中的战战兢兢与小心翼翼。于技术上,这种慢速度考验小号的气息与弦乐右手的控制力。纯净的声响品质至乐章中部方才展露无遗。指挥家最在乎的显然是音响,而且是布鲁克纳作品管风琴化中残响悠长的一面。客观而言,于这个音乐厅中拉长时值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指挥家将几处乐队爆发出的全奏中的断奏(Marcato)几乎都处理为了保持音(Tenuto),此处句尾的渐弱与整体的歌唱性更是全曲演绎的缩影。而第二主题群中有趣的节奏处理与低音步伐性旋律虔敬而充满歌唱性的品质,则是对音乐质朴的挖掘。指挥似乎有意“克制”了一些处理:如小号动机改变和声时不做太多色彩的变化,第一主题群中没有强调“目的性结构生成”的动力性。但这只是处于对于布鲁克纳精神表达的克制,显然他对于结构是了然于胸的。第一乐章再现前的谨慎加速、第二乐章中对于“惟一高潮”的把控便是证明。

这个第二乐章是我以为声音品质最佳的:去掉音乐瓦格纳化的火气——器乐歌唱化的匀称、连续切分节奏的准确、动力再现后的“三对四”控制、里外档小提琴声音的均衡,都是乐团质量与排练之工的外化。第三乐章的平衡是很好的,在三声中部里,表现出纯朴而富于趣味化的舞蹈风格是很有趣的处理。第四乐章中,尽管开头略显疲态,但平直匀准的音响仍再次如其所示地呈现,这种“如其所示”也正是当晚演绎的要义,全曲最终在对于一乐章主题的回首中轰然结束。吕嘉的布鲁克纳是品质优先的,这种“品质”在有些时刻甚至大于“气质”,而这本身似乎正诉诸布鲁克纳音乐中的精神性——无论篇幅多么冗长,无论别人如何非议、删改。视重复的生活为平常事,他仍是虔敬地创作。

这部作品是布鲁克纳重新审视自我前的作品,而这场音乐会似乎也有这样的意义。这是防疫政策放开后乐团的第一场音乐季音乐会,尽管有此起彼伏的咳嗽,但四个乐章间竟无观众鼓掌。新年新气象,音乐家也在重新审视、调整自我。

张听雨/文

牛小北/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