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练琴感觉不好时,是自己把烦躁憋在心里,还是试着表达出来?有没有和他人(老师、家长、同学)谈起过这个问题?是否有主动询问他人的经验?有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建议并且亲身去实践一下?在上课时能否主动地询问老师解决方法?是否有查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是视频寻求答案?
事实上,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是不太会勇于向我讲述练琴时遇到的问题的。都是我在看到他们的演奏问题后主动询问,才发现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他们多时。有的学生,因为并没有完全弄懂知识点,再加上家长热心但并不正确的指挥,练习结果可想而知。有的同学,在练习时忽略关键的细节,或者抓错了重点钻牛角尖,也会浪费掉一部分时间。还有的同学在遇到难点时,不知道练习的步骤,强练硬练效果也不好。大家在不知道练琴是否正确的情况下坚持练了一个星期,结果只有两条:练不好;或者误打误撞练好了一些,但是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练习中,遇到任何困惑都应该放下练习,先求助。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提出,也不要害怕得不到回应而气馁。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去问老师、家长、同学,去查阅资料或者试着自己思考。有时候或许问题写下来,内心便有了答案。
求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问老师。老师不会吝啬时间和精力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要承认自己目前的能力有限,同时尽可能地想办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多练就好了,长大就好了,慢慢就好了”这种回答某种时候代表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你”。老师不是万能的,无法代替学生学习和成长,但是可以提供自己的经验作为参考。
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很可能不能和学生共情。演奏水平很高的老师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比较顺利的,所以理解不了学生为什么迟迟学不会。如果你的老师是这种类型,不能和你共情,那就去求助同学,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有的同学比较粗心,演奏总是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样的问题呈现给老师肯定要挨批评,但他们又不敢给老师看,也不确定自己改对了没有。这样的同学可以根据程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检查,及时纠正许多低级错误,对于保护孩子的学琴积极性有比较好的效果。
一个八岁的学生问我:“最近我就是不想练琴,怎么办?”我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告诉他,我也有不想练习的时候,是如何克服的。但是我毕竟不是八岁,可以请一个年龄稍大一两岁的“过来人”来提建议更好。我小时候学琴的环境和现在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作为老师和家长也要理解时代带来的差别。
当我们向老师或者同学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规则。
首先,要有礼貌。提问如不紧急,尽量避开他人的休息时间,并且注意用语礼貌。描述问题的时候尽量情绪稳定,表达要具体和清晰,能发文字就不要讲一大堆语音,方便对方理解。不要自己预设答案然后反问对方。既然是求助只要提出问题就好,得到意见回复之后,把对方建议中的重点重复一下,表示自己听懂了,之后表示感谢就可以了。
总之,学琴时遇到了瓶颈,与其焦虑彷徨自己试错,不如以开放的态度去寻求帮助。你会发现,你的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更有可能在专家或者过来人的眼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
俞倩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