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比赛获佳绩离不开“好地基”
2023-01-31 13: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王铮

带团参赛是合唱指挥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比赛中取得佳绩也是合唱指挥十分关心的问题。

1月8日晚,由北京音协指挥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公益活动系列讲座与学术研讨第七期在京如期举行,青年指挥、北京市石景山区级骨干教师王铮担任主讲人,为广大一线合唱指挥带来主题为“如何在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讲座。

按评分标准“打地基”

王铮现担任石景山区童声合唱团指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室内合唱团指挥、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合唱团指挥、石景山区教师合唱团指挥,指导的合唱团多次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当天讲座的聆听者中有不少中小学一线合唱团教师,王铮与他们分享了自己这些年参与各类比赛积累的经验。

王铮以一份展演活动的评分表为大家举例,评分标准包含音准、作品细节、用声、艺术表现四个方面,这四项也是所有合唱比赛中,专业评委考查合唱团时都会考虑的内容。音准是合唱团准确诠释作品的基础,也是很多基层合唱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品细节包括对乐谱的忠实度和表达的准确度,例如节奏、表情记号等。用声则包括合唱团的音质、声音运用是否符合作品风格等。王铮表示,中小学艺术节的合唱展演一般都是两首曲目,指挥要注意选择的两首曲目在用声上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艺术表现则考查合唱团诠释作品时的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及是否能表现出作品之间的差异性。这四项既是各类比赛评比考查的共同内容,也是各类合唱团平常训练中需要打好的“地基”。

王铮还与各位老师分享了合唱美学标准:准确、统一、平衡、和谐。准确,指的是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的准确;统一,是音色的统一,既包括同一声部内部的统一,也包括声部间的统一;平衡的达成则需要指挥时刻监听与声部间相互聆听。和谐,是合唱的最高境界,是前三者的完美结合,也包括音准、音色、音量等细节的达成。

示范讲解具象化

考虑到很多聆听讲座的老师都是中小学一线带团教师,王铮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带领童声合唱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为老师们提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

音准训练方面,他以自己团队的四个梯队为例进行讲解。基础团队即D团,孩子们一进团先学习单音模唱,唱后要求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建立起评价习惯,同时用这样的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听辨能力的训练,以便适应以后的学习。此外,要在基础团队就培养孩子完成作业的习惯。学员从D团过渡到C团后,开始学旋律音程,大概一个学期能学完。B团开始学习和声音程,让孩子们感受不同音程性质,由横向音准转向纵向音准。A团则开始和弦、三和弦、七和弦的原位及转位的学习。

音准训练中,王铮建议:练习过程中必须用琴校对;听力的提高是音准的前提;老师检查作业要认真,老师的认真程度决定着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四、五度音程格外重要。

在用声训练中,王铮为老师们介绍了很多具体训练的方法,譬如气息训练,吹气,发“si”音,让学生体会腰腹膈肌的发力和气息的流动感,可以让学生半蹲,来体会腰腹力量。良好的声音位置可以通过闻花香、提眉亮眼、露上牙等动作获得,当气息在鼻咽腔流动时,鼻咽腔会有凉风,此时喉咙就是打开的状态;吸气时,半蹲前倾手摸后腰可以吸得深,要瞬间形成所有歌唱状态。

此外,王铮还从如何进行哼鸣训练和如何咬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在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中,他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示范时要给学生描绘清楚每项要求的具体状态是什么样子,让他们体会具体的感觉,而不是和他们讲述一些抽象的概念。老师把自己的要求和学生说清楚,同时要反复强调让学生记住。他说,要求学生达到一个标准之前,老师首先要做到对这一标准心中有数,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歌唱状态的问题,也要训练学生逐渐实现自我判断。他的经验是可以让孩子相互聆听,说出对方对的地方,不对的地方,原因是什么。

王铮建议老师在带团时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指挥老师要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平日训练时能通过模仿团员的错误思考接下来怎么练习,如“提眉亮眼”,学生可能觉得自己提眉了,但不一定模仿到位,老师要把不到位的地方准确告诉学生,并要把所有的动作示范描述具体,便于学生体会。二是练习时标准要高要严,如果老师要求50%,学生可能只做到20%;老师要求100%,学生能做到80%就已经不错了。所以指挥要高标准严要求,慢慢让学生形成好习惯。三是指挥老师要多听优秀合唱团演出和录音,反复听专家指导时的音频,尤其是听专家什么时候打断你的排练。这往往是有问题的地方,要注意聆听打断前合唱团的声音和专家指导后的声音,这样就能明白正确的、更好的声音是什么样子。抓住重要的地方反复听,知道什么是好的声音,自己的标准提高,自然就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带领学生不断进步。

基于能力选择作品

挑选适合的作品是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指挥老师需要日益积累的能力。对此王铮的经验是,选作品不要贪难,要更多关注完成度。他建议从三个方面考虑作品难度。首先基础难度方面,主要是音准,根据自己合唱团学生的音准能力进行选择,过难的曲目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难度合适、好听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对排练、对合唱越来越有兴趣。其次是技术难度,也就是对演唱能力的审度。理解难度,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力的作品,便于他们理解作品内容、情感和人文内涵。最后还有一个组合难度需考虑,譬如作品所需的声部是否比合唱团声部多,或者有的作品某些声部要求的能力比较强,合唱团相应的声部能力是否达到,等等。如果选择高难度的作品,合唱团唱不好、完成度不够也不会得高分,选择比自己团队学生能力稍微高一点的作品就可以。

除了难度之外,王铮建议大家多选择有艺术张力和艺术处理空间的作品,如渐强渐弱较多,力度变化大的作品。尽量少选或不选上演率特别高的作品,因为评委对这些作品太熟悉,心里预期比较高,如果合唱团表现不够就容易被扣分。可以多选一些新作品,尤其是其他合唱团唱得少的作品。风格尽量多样,比如爵士、各国民歌作品等不同文化、不同用声技巧、不同地区的作品,这样可以体现合唱团对各类作品的驾驭能力。同时,指挥老师挑选作品时不光要看音乐,还要注意歌词,合唱是音乐与文字结合的艺术,音乐与歌词恰到好处且适合团队能力的作品,才能使合唱团在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

陈茴茴/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