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号嘴
2023-02-02 14: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过肩式萨克斯号

在铜管乐演奏基础中,号嘴位置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在几百年的铜管乐发展中不断被提及和讨论。合理的号嘴位置,不仅是初学者能够顺利完成发音的前提,亦是获得音质和音域的必要条件,号嘴与上下唇贴合的位置决定了演奏中唇部和脸部肌肉如何协同工作,因而也决定了演奏者的潜在耐力。

小号“圣经”如是说

约瑟夫·基恩·巴伯泰斯·劳伦特·阿尔班(Joseph Jean Baptiste Laurent Arban)的名字在铜管界家喻户晓。阿尔班编写的鸿篇巨著,除在小号教学中大量使用外,也被移调重新编排,为所有铜管家族研习,更是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全球发售,被誉为“圣经”。

阿尔班肖像

其实谈及“短号演奏法”(Arban’s Cornet Method),这一教材最初是为萨克斯号(saxhorn,转阀式高音铜管乐器,不少人认为这是现代德式小号的前身)而作,在阿尔班执教生涯中不断丰富并完善,活塞短号兴起后更名为Cornet Method,最终分三册出版。阿尔班死后的几十年里,随着小号逐渐成为主导乐器,这部教材又被更名为阿尔班小号演奏法。近些年不少主流出版商都会冠以“Arban Grand Method for Trumpet or Cornet”,无论手里是哪一个版本,里面的练习基本都是一样的。出于对作者的尊敬,加之版本太多,名字太杂太长,国内外我们普遍都用作者之名代之:阿尔班(The Arban Book)。(笔者注:有关这部著作多次更名一事,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短号与小号关于谁是主导乐器而争锋的史实,更有其他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知识。)

小号“圣经”里,阿尔班对号嘴位置有整段的论述,成为许多年来教学中参考、遵循的法则。原文讲到:号嘴应当放在嘴唇的正中央,下唇三分之二,上唇三分之一。这一观点影响了许多代小号演奏者,在学生初习之时,常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上下唇比例进行号嘴试吹。(至于号嘴是否在嘴唇中央,小号“圣经”中持明显的开放态度。也许正是因此,演奏者会有意识地根据牙齿结构特点来进行微调。)

然而,已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或职业演奏者在阿尔班建议性的法则中挣扎,表现出耐力不足、灵敏度偏弱、吐音不清晰不稳定等情况,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无论怎样练习都难以突破高音的瓶颈。纵观不同历史时期演奏名家留下的影像资料,我们也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演奏家的号嘴位置没有遵循阿尔班的教导。那么,“圣经”之外,号嘴位置高低的说法是否另有乾坤?

150年前的学术争论

任何学科里学派之间的争斗从未止息过,不外乎为了名利,当然也为了真理。近150年前的巴黎,活塞短号问世的前后,其实就有着关于号嘴位置的激烈的学术争论。阿尔班的教材在近一百年被誉为“圣经”,并在全球铜管教学中广泛使用。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版业日渐繁荣,另一个法国人的名字逐渐被大家熟识:路易斯·安东尼·圣-贾孔(Louis Antoine Saint-Jacome)。

打开圣-贾孔的教材,我们无异于发现了宝藏,仿佛看到另一本阿尔班:完备且系统的十二课初步练习、音阶、节奏型、音程、吐音、连音、变奏曲、移调、二重奏,甚至附在最后还有十二首特性练习,每部分练习绝不是阿尔班练习的仿写,反而更有挑战性。确切地说,这一发现对于管乐学习者,就像一张反复听了几十年的经典黑胶,终于翻B面的感觉。如果关于阿尔班系统还能有什么补充的话,那一定是圣-贾孔!有出版商这样评价:如果世上并无阿尔班,我们也许都在用圣-贾孔的书。(If the Arban book had not been written, we all would likely be using the Saint-Jacome book.)

《圣-贾孔:新式现代短号(小号)全方法1894版》教材封面

关于号嘴位置,圣-贾孔在他的教材《圣-贾孔:新式现代短号(小号)全方法1894版》(Saint Jacome New and Modern Grand Method for Cornet or Trumpet 1894 edition)中如此描述:号嘴内上下唇的比例并不是平均的:我们所有教授都认同,三分之二上唇,其余下唇。惟有一名教授,仅仅是他,我甚至无需提他的名字,认为上嘴唇占三分之一,其余下嘴唇。大家从原文中不仅可以看到,在号嘴位置的问题上,贾孔与阿尔班持完全相反的见解,且文字中还有浓浓的火药味。也许因为学术观点上的对立,阿尔班出版教材使用的首页,是整个巴黎音乐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的背书。

贾孔接着讲:我认为上下唇孰薄孰厚决定了号嘴所占比例,一个下嘴唇更厚的人也许会觉得在下面三分之二、上面三分之一更易于演奏,反之,上唇更厚的人肯定喜欢号嘴在上唇占三分之二。

关于“上面三分之二、下面三分之一”的说法,阿尔班在其著作里并没有避而不谈,只不过认为那是圆号演奏合理的号嘴位置。论述中谈到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乐器角度(Horn Angle)。先生认为,上多下少的位置之所以被多数圆号演奏家采用,是因为圆号演奏时乐器(号嘴)角度略低,而短号的比例之所以需要“上面三分之一、下面三分之二”是为了保证演奏时号身杯完全端平,如若下垂就像单簧管了。论述中阿尔班似乎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短号在演奏时,几近水平的角度最为合理。查阅阿尔班的生平,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线索:供职巴黎音乐学院短号教授前,他曾任陆军学院萨克斯号老师(1857-1869)。军乐团演奏的仪容体态必然是端庄大气,喇叭口微微抬起,并且萨克斯号的历史照片中,我们从乐器本身发现,高音萨克斯号因结构设计,自然端平演奏时会有比活塞短号更接近于水平的号嘴角度。十余年的军乐生涯,也帮助阿尔班形成了特定乐器角度的肌肉记忆。职业生涯后期,手持活塞短号演奏时,相信这种喇叭口较高的位置习惯业已根深蒂固。习惯的,就是对的,尤其是当这样的建议出自名校的大教授、大独奏家之口。即便没有文字性描述,想必阿尔班当时的学生和爱好者也会百分之百模仿自己的偶像,无论从哪一方面。

立式萨克斯号

萨克斯号

阿尔班与圣-贾孔孰是孰非

器乐演奏属于术科,一种更多地基于经验的学科,二位备受尊敬的先驱也坦言教材中观点的形成更多基于实践经验。近五十年,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更多狂热的铜管爱好者(无论他们是不是有一份职业音乐家的工作)用更多方式开始有关铜管演奏真理的探索,解剖学、物理学、运动学首先进入了这一行列。

在关于嘴唇肌肉的研究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这样几个现象。第一,相对下嘴唇,上嘴唇在演奏中提供了更多的振动。第二,演奏时气息从口腔出来进入到号嘴,并不直接打入喉管,因此铜管演奏者群体自然因气息走向被分为“高气流”和“低气流”两类。顾名思义,“高气流”演奏者的气息从上下嘴唇形成的风口出来进入号嘴杯时,角度偏上,会先打到号嘴杯上半部分的杯壁,形成第一次反弹,反之被称为“低气流”演奏者。音高取决于振动频率,如果知晓自己是哪一阵营的,进而找到气息在号嘴杯里触壁的相对短的路线,可能就成为判断自己最合理号嘴位置的依据之一了,当然这基本取决于嘴唇、牙齿和下颌骨结构。

这一概念已普遍被学界接受。号嘴位置高,风口离号嘴内壁下缘更近,演奏会更省力;反之,号嘴位置低一些往往是“高气流”演奏者的优选方案。加之上下嘴唇在振动上的差异,杯内有更多的上嘴唇会让演奏效率更高,事实上我们也发现身边的演奏者其实有更多的属于“低气流”。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阿尔班本人是一位号嘴位置偏低的“高气流演奏者”,且演奏时乐器角度很平。那么,同时代的独奏家圣-贾孔更像是一个号嘴位置偏高的“低气流演奏者”。无疑,圣-贾孔的演奏也是无与伦比的,但他毕竟没有同时代的阿尔班影响力大,尽管代表了更广泛的群体,至少代表了当时众多的,阿尔班以外的短号教授们。

关于号嘴位置的争论,阿尔班和圣-贾孔似乎没有绝对的赢家,二人若能在150年前煮酒论英雄,或许会在未来的这150年间减少后辈许多弯路。

最终的和解

阿尔班的小号“圣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不要轻易尝试改变号嘴的位置,不要轻易改变已经习惯的口型,我所见过的改口型的案例中,多数是失败的。中译版的阿尔班《小号-短号教程》中,管乐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朱启东亦有这样一条译者注:有些人因为牙齿形状特殊,而将号嘴放偏些,只要方法不错这是可以的。不必强调口形,但将号嘴放得过偏,甚至放在嘴角上,这种做法应该及时矫正,否则由于用力不匀,嘴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经验,改变口形并非绝对困难,很多人改变口形后,对音色以及高音的吹奏等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实例可证。如先生所言,改变号嘴左右位置不存在绝对的困难,相信上下位置的调整对于挣扎中的演奏者而言也不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只要你身边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只要摸索的过程不是毫无理性的邯郸学步。

附带言之,19世纪末,阿尔班和圣-贾孔相继离世。几十年后,哈维·维斯勒(Harvey Whistler)以一本《现代阿尔班·圣-贾孔短号或小号演奏法合集》,让他们最终“和解”。

《现代阿尔班·圣-贾孔短号或小号演奏法合集》

李锐/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