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张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专辑发行
2023-02-02 14: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弦乐四重奏在简单中见丰富,透过四件相同音质的弦乐器传递包罗万象的音响。门德尔松为弦乐四重奏创作了六首作品,具有极高的演奏难度与艺术性。琥珀四重奏(成员:宁方亮、苏雅菁、马魏家、戚望、杨一晨)从中选取《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Op.13)和《f小调弦乐四重奏》(Op.80),录制了《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作品》,由拿索斯音乐集团于近日发行。这是国内首张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作品专辑。

中国音乐家特有的浪漫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多达400余首,这些作品涵盖了除歌剧之外的几乎所有古典音乐题材。其创作的《婚礼进行曲》《赫布里底群岛》《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交响曲》等流传广泛。“门德尔松的音乐萦绕今人耳畔,但是我们对他的了解还并不充分,实际上他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大提琴演奏家杨一晨介绍,门德尔松是古典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也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复古主义者”“古典主义者”“浪漫主义者”,这些标签似乎都适合于门德尔松,但又没有哪个能够准确而完整地概括他。

弦乐四重奏跨越了门德尔松短暂的职业生涯。1827年到1847年11月去世前,门德尔松创作出了六首弦乐四重奏,演奏难度与艺术性皆极高,是室内乐领域不可忽视的古典音乐作品。琥珀四重奏首张专辑选取《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Op.13)和《f小调弦乐四重奏》(Op.80)两首创作时间跨越20年之久的作品,此外还收录了由杨一晨特别为弦乐四重奏改编的门德尔松艺术歌曲《问》。

门德尔松将《问》的乐思运用在了《a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开始与结尾处,使之成为呼应。杨一晨认为,《a小调弦乐四重奏》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被视作基于歌曲《问》而来的庞大的无词歌,门德尔松将旋律从歌词中解放出来。“《问》是Op.13的创作源头。我们希望在这张专辑当中呈现出来一种有始有终的状态。从Op.13到Op.80,专辑在横跨20年之后再现作曲家创作Op.13的动机,就仿佛唱片会一直循环下去。”杨一晨为琥珀四重奏改编过三十余首作品,此次改编《问》,通过曲目编排的“有始有终”体现了中国音乐家特有的浪漫。

充满奇思妙想的天才之作

1827年,18岁的门德尔松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室内乐作曲家,创作了他首部成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这部时长约35分钟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英国音乐学家尼尔·温伯恩说:“在门德尔松的所有作品中,没有哪一部能够真正与Op.13相提并论,因为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引领着他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作品第四乐章“终曲”的开端部分,门德尔松天才地将歌剧式的唱段融入弦乐四重奏中:伴奏声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以雷霆般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开场,向观众铺垫场景和音乐的气氛,随后第一小提琴几乎完全自由地演奏自己的声部,它是强有力的质问、无助的祈求,转瞬间又变得优雅无比。这时演奏者要像戏剧演员一样去思考,如何将一个复杂音乐形象自然呈现出来。

2013年,小提琴演奏家宁方亮在墨尔本亚太国际室内乐比赛现场第一次听到《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演绎。决赛上,与他们角逐冠军的另一个组合演奏了这首作品。“听这首作品时,我甚至忘记了比赛,就像听音乐会一样被作品深深吸引了。”宁方亮说。这次比赛,琥珀四重奏摘得四重奏冠军、最佳现代作品诠释奖和比赛最高奖三项大奖。而《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也正式进入琥珀四重奏的视野。“虽然我们能在Op.13中发现一些贝多芬式的音乐印记,但是不可否认,门德尔松在这时已经找到了他自己的音乐语言。”琥珀四重奏认为,正是在这首作品中门德尔松自己的音乐印记开始显现。

为录制这张专辑,琥珀四重奏重新研究《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经过一个月的“魔鬼”训练后,直接到录音棚里录音。这让琥珀四重奏似乎回到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室内乐音乐学院时,每天练琴12小时、每月拿出一部新作品登台的留学时光。“排练结束后,作品直接拿到录音棚里录音,之后才有登台演出的机会。这种经历前所未有,非常奇妙。”小提琴演奏家马魏家不仅是演奏者,还担当了专辑执行制作人。小提琴演奏家苏雅菁担任录音监棚与顾问。

作曲家生命终结时的样子

1847年4月2日,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出席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他的面容和神态已经比三十八岁的年龄苍老得多。一个月后,门德尔松的姐姐芳妮在柏林为一场音乐会做准备时双手突然失去知觉,晚上猝然离世,年仅41岁。芳妮是那个时代罕见的、才华横溢的女性音乐家、作曲家,同时也是门德尔松的精神支柱。听闻噩耗后,门德尔松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此后他始终未从这悲痛中恢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现在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这个世界已经完全改变。”同年9月,门德尔松完成了《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音乐风格发生巨变,这是他创作的所有室内乐题材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直接与强烈的作品。芳妮的离世让门德尔松不得不直视生命的终点,这终点不仅是芳妮的,也是他自己的。

作品完成的两个月后,门德尔松突发中风,几天后病逝。《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成为门德尔松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展现了作曲家生命终结时刻的样子,如作家米兰·昆德拉形容的,“正是在终结时刻,过去的时光会以整体的面目显现,明亮清晰,形态完整。”

《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也是琥珀四重奏的保留曲目,对组合有着特殊意义。2017年,马魏家作为特邀第二小提琴回归琥珀四重奏,他们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场演出上演奏了这首作品。“它不仅旋律优美,辨识度高,而且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而在比较暗的色彩基调上表现强烈冲突,对演奏者来说也是极具挑战的。”中提琴演奏家戚望说。

“作曲家仿佛能够预判自己生命的长度,在生命末期谱写出不同以往的晚期作品。”杨一晨举例,莫扎特的《安魂曲》、舒伯特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956)、贝多芬的《六首晚期四重奏》都是如此,在这些作品中可以听到作曲家以不同的姿态迎接生命的终点,它有可能是庄严的、平静的、神秘的,也有可能是门德尔松这样强烈的。“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一直是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每个生命的最终形态总与死亡相伴。”琥珀四重奏希望用此专辑引领听众探寻作曲家鲜为人知的一面。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