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青年指挥家俞极携手中国爱乐乐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春节后的首场音乐会。作为2022-2023音乐季“室内乐音乐会”系列的第三场,乐团在选曲和编制上都作出了改变。不同于前两场清一色的重奏作品,本场音乐会选择了三首古典风格的小规模乐队作品,分别是莫扎特的歌剧《狄托的仁慈》序曲和《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以及海顿《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
音乐会以莫扎特的歌剧《狄托的仁慈》序曲开场。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该序曲的整体风格轻快活泼,从弦乐组到铜管组都呈现一种明亮向上的姿态。在对大片的震音快速音群的处理中,弦乐组的颗粒感与律动感都极佳,与之相配合的铜管组通过其具有穿透力的音色在行进的乐句中不断推动着向前的情绪。序曲对歌剧更多起到烘托、概括,或是暗示剧情的作用。而在这一方面,不同的乐器则可以通过其独有的音色特质预示人物性格。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长笛与双簧管声部的演绎,二者不仅在几次对比乐句的演奏中展现出音乐性格的灵动多变,且在前后乐句的衔接中实现结构层次的统一,体现古典的均衡之美。
古典时期的作品大多围绕鲜明的主题动机与规整的作品结构展开,而这也意味着该时期的作品风格带有某种固定的审美范式——均衡、统一、和谐。室内乐便是从这一风格中不断成熟起来的。另外,古典风格也为室内乐演奏者划定了一系列规整的音乐语言表演机制,强调在节奏、旋律、和声等各音乐维度上的高度协调。如查尔斯·罗森在《古典风格》中所言,古典时期的音乐提供着某种尺度,“古典”一词也暗示了一种具有示范性和标准性的风格。在随后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中,这一规范便对两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挑战。
这首莫扎特经典的二重奏协奏曲由中国爱乐乐团的两位青年演奏家——陈雪和郭悦领衔。该作品的核心在于“对话”,且不仅在于两件独奏乐器之间,也在于独奏乐器和乐队之间。比如在长笛演奏的主题片段中,竖琴通过流动的琶音与长笛构成对话,突出旋律的动态感;又如在长笛与乐队的合奏部分中,乐队的恢弘音色与长笛独奏形成互补,体现层次感。除了上述贯穿始终的音乐特征,乐队的细节处理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对室内乐风格所要求的音响区间的把握,强弱对比,收放自如。但美中不足的是,作为第二独奏乐器的竖琴常被乐队中突出的高音所掩盖,从而导致某些乐句在结构的听感上稍显模糊,不够清晰。
海顿的音乐创作几乎横跨了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这使他的音乐风格跟随时代而经历着巨大变化。下半场《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是海顿的晚期作品,也被后人称为“海顿交响乐风格的总结”,带有鲜明的结构对称感。古典时期的句法相较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对位是更显松弛的,连接上也更注重整体性。在一乐章中,从引子部分到主题,铜管声部始终占据着推动音乐发展的主导,其奏出的动机通过重复、模进使每个乐段达到统一。乐队在整体速度上做了稍显滞后的处理,这便让听众对每一新材料的出现充满期待。二乐章基本是四重奏写法的延伸,但在进入再现部后,海顿通过大量的转调手法,使旋律音调焕然一新,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四个弦乐声部对于海顿笔下四平八稳的音乐材料的处理非常细腻,一方面展现了清晰的音乐形态,另一方面在强弱起伏中非常注重呼吸感,使得在听感上尤为丰富。
整体而言,本场音乐会从体裁与内容的综合性上展现了古典音乐的多面,其精简编制的乐团与两位独奏者对古典音乐语汇的诠释也非常精准。这场久违的“古典之声”聚焦中国爱乐乐团的青年演奏家们,通过室内乐音乐会的形式展现古典艺术的魅力,在乐团奏响的朝气蓬勃的旋律中,开启乐季新春后的第一站。
潘旦/文
罗维 付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