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包括新会、鹤山、台山、开平和恩平五市,也称五邑,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侨乡的文化独具品格,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一抹亮色,这里民间音乐发达,是广东音乐之乡。同时,华夏历史也曾经在这里刻下过千年的悲伤,即崖山之痛。炎热的仲夏,笔者抽空到新会,一探历史的浩然之气和崖山遗韵。
崖山怀古
崖山,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曲民族的历史哀歌。我们知道,南宋末帝就是在崖山建立行朝。1279年,元军在张弘范的率领下追至崖门,宋军民在银湖河道集结上千篷船抗敌。但是在长时间的被包围中粮尽水竭,20万军民在突围中纷纷葬身大海,陆秀夫在万般无奈中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文天祥同年写就著名的《过零丁洋》,其实就是对此的千古绝唱。
如今地属新会的崖山,古称冈州,潭江的入海口,算珠江水系的一支,在江门水道与西江相接。相对于零丁洋(又称伶仃洋),崖山的名气没那么大,这里的江水缓缓南流,静静汇入南海。但就华夏的人文历史而言,崖山曾经刻下的历史伤痕,恐怕是永远都冲刷不去的。地方政府为了纪念这一悲壮、沉重的历史时刻,缅怀殉国的忠烈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和杨太后等,在“崖门海战”的遗址建立了古战场纪念公园。园内有众多文物和名人墨迹陈列,与附近的崖门炮台、国母殿和崖门大桥形成壮观的“崖门胜景”。
崖门大桥
在客家筝曲中,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崖山哀》(亦名《哭山》),表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的怀古之情。乐曲清幽惋恻,甚为悲哀。笔者在星海音乐厅多次聆听过演奏家的倾心演绎,那种悠扬中悲切的揉吟慨叹,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不知其曲调与南宋末期流落崖山一带的宫廷音乐、赵氏后人的民歌是否有关联。行走在仿古建筑和郁郁葱葱的园区,其实是很难体验历史的烟尘气息了。不过,在登上望崖厅的高处望向大海的一瞬,仿佛有一曲宏大的交响随着江水不息地奔涌着,这可是交响曲很好的题材啊。
古冈遗谱
景堂图书馆
看不见了刀光剑影,闻不到了鼓角争鸣。但是,历史常常是在民间的故事中传颂,南宋行朝在崖山是一个终点,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据历史学家的考据,古冈一带(台山、新会、斗门等沿海乡镇)南宋臣民一直在忠诚延续着宋文化的命脉。考古文物中,保存于景堂图书馆的《古冈蔗湖琴谱》便是极珍贵的文物之一,是他们的镇馆之宝,为清代咸丰年间署名蔗湖的琴家所抄,也被视为岭南派古琴的珍世文献。笔者为了探宝曾经两次到馆,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颇费周折才被允许瞧一眼。
在馆员老师的监视下,小心翼翼翻看了抄得非常精美的古谱。抄录了“载自远堂,五知斋亦载”的乐曲,还有各种演奏指法说明。尤其是《渔樵问答》《碧涧流泉》《鸥鹭忘机》《怀古》《玉树临风》《神化引》《双鹤听泉》《乌夜啼》,为岭南琴派的瑰宝。《古冈遗谱》失传了,但是《古冈蔗湖琴谱》和《悟雪山房琴谱》,还有明代陈白沙、清代黄景星、近代杨新伦等琴人,构成了岭南派古琴的历史图景。
保存古冈遗谱的景堂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之一,由冯氏邑人冯华山捐资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收藏地方古迹和民国时期文献闻名。可见近代以来崖门一带文化的兴盛。珠江口西岸的五邑地区,更是华侨文化的代表。最早下南洋谋生,到美国、加拿大的华侨大多来自五邑地区,对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邑人是不遑多让的。尤其是在广东音乐、粤剧的世界输出方面。曾经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从来不缺少粤腔粤韵。西方人往往都是从唐人街的粤曲、粤菜和醒狮感受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人的。台山的广东音乐相当发达,最早出版广东音乐曲集的丘鹤俦便是地道的台山人。这里不仅是国家非遗名录的申请地,更是在城乡散布着几百支广东音乐队伍。当然,作为第一侨乡,这里的侨批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最具特色的文化,记载着华侨的心酸历史。
明代戏台
凌东石戏台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歌剧院的诞生显示其在世界文明中的显赫地位。然而,要说戏剧表演的圣地,中国的戏台要比17世纪威尼斯的歌剧院早得多。现存的古戏台中,新会的凌东石戏台应该是保存最好的一座。这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江门地区的历史维度,考察五邑音乐文化自然忽略不得。
这座戏台坐落于圭峰山脚、会城街道的平安路。虽然孑然一身独处于逼仄的街巷中,仍然可以感觉到人们对它的尊重与呵护,过人高的石墙将整个戏台围蔽起来。戏台建成于明朝万历27年,历代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葺改造,但古建筑的面貌可辨。台基是石头,舞台面积不大,进深有度,戏楼的高度达三层楼,顶部三星斗拱,显大气。近看舞台结构相当精致,前台宽敞,雕梁画栋。舞台后有化装间等,功能齐全。虽为受保护的文物,但是并非仅作“供奉”,日常是市民戏曲演出的场所,而且有自己的演出季,门前橱窗里贴出一个月的粤剧折子戏排期。
小鸟天堂
“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这是前些年语文教科书中,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中的美妙文笔,描写的就是新会的一处天然奇观——盘根错节的独木榕树丛,笼罩在二十多亩的河道上,引来成千上万的鸟儿栖息。后来这里也因此而得名“小鸟天堂”,代替了土气的“鸟敦”,并由巴金题字,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小鸟天堂
现在的游客不太可能像巴老当年那样划着小船近距离观鸟了,只能是坐在游船上匆匆绕着小岛略作远观。形体大一点的白色鹭鸟看得真切一些,展翅的样子煞是好看。而有些小鸟看不清,只能听到它们的清脆鸣叫,鸟儿汇聚的地方,鸟鸣声也似交响的和声回响。真是值得歌颂的大自然造化,然而,关于小鸟天堂的音乐作品却并不多见,笔者只查询到粤乐名家卜灿荣作有一首高胡曲《小鸟天堂》,对鸟鸣的生动模仿非常好听。
此曲曾经得到国内外乐迷朋友的好评,是新世纪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作品。此外便是江门市政府新近打造的音乐剧《小鸟天堂》,希望能成功为这一自然奇观注入人文精神,用歌、乐、舞构筑文化上的“小鸟天堂”。
说起江门新会的人文,纵然有一众港澳明星可以逐个枚数,但在现代语境中第一想到的无疑还是一代思想启蒙大师梁启超,以及梁门的栋梁之才们。梁启超出生在新会茶坑村,位于江门大道南路边,与陈皮村相邻,距离小鸟天堂约有10分钟的车程。因梁任公的名人效应,这里已经开辟为包括梁启超故居与纪念馆的4A景区。来江门的朋友,一般都会去那里打卡。
园区中西合璧,既像花园,又像一座大庭院,新建筑由莫伯治大师设计,融入岭南侨乡建筑、天津饮冰室建筑等风格。纪念馆内宽敞而整洁,不仅展示梁氏两代人的学术成就,也有艺术展览和学术活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近代历史文化中心。
麦琼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