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套曲《成都》亮相蓉城
2023-02-24 21: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卞祖善执棒成都交响乐团与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合作交响套曲《成都》第三乐章“草堂随想”

2月17日晚,由作曲家崔炳元创作的交响套曲《成都》,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87岁的指挥家卞祖善执棒成都交响乐团,携手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女高音张宇联袂呈现,为成都观众带来属于这座城市的交响乐作品。

以当代人视角游历成都

2016年,成都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崔炳元创作一部关于成都的交响乐作品。“成都在积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中国的音乐之城,这座城市需要有一部以城市名称为题的交响乐作品。”成都交响乐团团长肖鹰表示。其后两年时间里,崔炳元三次到成都采风,完成了这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崔炳元介绍,“2018年11月作品试演了一次,之后我又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近些年,成都在打造宜居的生态城,所以我将作品改为八个乐章,增加了第一乐章‘街景·春熙盎然’和第八乐章‘公园之城’。”

交响套曲《成都》中有三个间奏曲,代表着旅行者。整部作品也以这位旅行者的视角展开,走入成都的各个历史名胜和年轻人聚集地,展现成都厚重历史的同时,也抒发着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眷恋。崔炳元表示,“狭义地说,这部作品是我眼中的成都;从广义上说,它就是当代人眼中的成都。”

第一乐章“街景·春熙盎然”带有鲜明的成都色彩,作曲家将“巴适得板”和“摆哈龙门阵”两句成都人每天都会用到的四川方言以音乐形式在第一乐章中呈现,以“碰头彩”的方式抓住观众的耳朵。演出时,多个声部的乐手们用地道的成都话喊出“摆哈龙门阵”“巴适得板”,指挥更在乐章最后四拍带领全场观众高呼“巴适得板”,场面生动有趣。第二乐章“太阳神鸟”通过奏鸣曲式与变奏曲式的结构,展示了光明的太阳主题、灵动的神鸟主题,以及四季轮转的时间主题。

第三乐章“草堂随想”中,作曲家选取了诗人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三首诗《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归雁》作为寓意依据,通过变化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展现杜甫的忧民之心。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将杜甫的潦倒、烦愁、思乡展示得淋漓尽致。第四乐章“胜境武侯祠”,突出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战后人民的哀伤。第五乐章“西岭山歌”以三首西岭山歌为基本素材,分别用乐队和人声构成上下两阙的结构:第一部分以流水调“打双麻窝送情哥”和呀妹调“新打磨子槽对槽”为素材,曲调欢快、喜悦;第二部分主要以吆噢调“唱起山歌有精神”为素材,由女高音张宇和梆笛完成。

第六乐章“青城天下幽”通过罄、碰铃、堂鼓、云锣、三清铃等乐器营造出浓厚的道教音乐风格,将听众身临其境地带入郁郁葱葱的青城山中。这一乐章和第一乐章也成为整部作品中最受听众喜爱的段落。第七乐章“都江堰三赋”着力颂扬都江堰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一乐章体量偏重,未来可以单独以交响音画形式进行演出。第八乐章“公园之城”展现了成都市井生活的美好。从音乐最初开启成都之行,旅行者行至这一乐章,已经充分将自己融入了这座城市,深深爱上了这里。

87岁卞祖善执棒超80分钟音乐会

走进音乐厅的观众翻开制作精良的节目册,会发现本场指挥卞祖善今年已87岁。但走上舞台的他,身板依然笔挺。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仅音乐会时长就超过80分钟。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有当地乐迷表示:“卞先生的指挥干净清晰,运筹帷幄尽在掌控。他的指挥远远超越了技术层面,对毫无参照的原创作品的理解把控和处理堪称精妙;许多句子的细节自然而委婉,妙哉。”

此次执棒交响套曲《成都》,卞祖善非常兴奋,“八个乐章、三首间奏曲,共1645个小节,这是我指挥中国交响乐作品中最长的一首。以一个城市名称为题的交响乐作品,国内很少见。这部作品把远古文化和现代生活场景充分展示出来,是一部中国交响乐长卷。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作曲家下了很多功夫,无论优美的旋律、节奏的对比、和声的运用,还是各种音色的配合都很出色。”成都交响乐团也给卞祖善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部大作品的呈现,我感受到了乐队上下对作品的投入和喜爱,他们也发挥了他们演奏上的才华。”

肖鹰表示,未来成都交响乐团将更加注重原创音乐作品的委约,同时适当增加新作品的演出场次。本场演出由录音师张正地现场录音,将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黑胶唱片形式出版发行,并将于数字音乐平台同步上线,让这部作品被更多乐迷听到。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