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骄傲|乐评
2023-02-24 21: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月10日,在美丽的春城昆明上演了一场中西交融的音乐会——昆明聂耳交响乐团2022-2023音乐季“云南的骄傲系列”之一。本场音乐会指挥由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本科五年级在读、2021年成为第57届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获奖者(首奖空缺)的云南籍青年指挥家尹炯杰担纲。

音乐会上半场曲目为云南籍作曲家张朝2017年创作的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天地歌》,这本是一部大编制民族管弦乐队作品,此次为交响乐版,亦是该版本的首演。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董晓琳着一身锦绣红装登台。随着指挥清晰的起拍手势,低音提琴声部浑厚温润的音色随即流淌而出,为本场音乐会的品质奠定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基础。

琵琶以单音弹奏的主题进入,这种朴素的意犹未尽为后面的高潮迭起作了很好的铺垫,彰显了作曲家对于作品结构的把握以及深谙乐器性能的功力。尹炯杰对于速度转换的准确预示和驾驭使得独奏家始终能毫无负担地游刃于该作品两大主题“蒙太奇”式的手法中。这样的指挥对于独奏与乐队而言无疑都是最值得信赖的搭档。董晓琳技艺高超,音色圆润饱满,作为该作品的首演者,她独具说服力的诠释和演绎给予了台上台下最大的信心与享受。

音乐会下半场选取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序曲以及《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这两部篇幅不长却需要精湛技艺、斑斓色彩的作品,对于历经疫情管控,已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无法进行正常艺术生产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确实是一个挑战。指挥如何在有限的排练时间内与演奏家们并肩作战创造奇迹,也成为当晚值得期待的一大亮点。当青春昂扬的尹炯杰阔步登上没有谱架的指挥台,人们也意识到他将全程背谱指挥下半场作品。

《芬格尔山洞》是1829年作曲家与友人在苏格兰游览赫布里底群岛后有感而作的音乐会序曲。中提琴、大提琴与大管声部水乳交融地奏出呈示部第一主题,苏格兰西海岸澎湃的浪涛与低沉的乌云便被刻画出来。作曲家显然要抒发对这一美景的赞叹,紧接着大管与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无拘无束般的优美和延绵不绝的旋律犹如层层浪花翻滚不绝。拨云见日、狂风席卷、巨浪滔天……序曲的一气呵成展现出指挥高效的排练能力和对门德尔松作品风格的把握,作品最后在长笛柔和悠扬的笛声中再次将人们拉回了平静祥和的情绪之中。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则是开门见山的热情与欣喜,指挥无疑选择了一个让木管声部从容有序的起始速度,然而弦乐声部的表现是令人眼前一亮甚至颇感意外的,弓法的精准与弓段使用的考究使得意大利灿烂的晴空、美不胜收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充满活力的人群形象瞬间映入观众脑海。指挥在右手准确控制速度的前提下,左手对于乐句乃至奏法的恰当提示对于乐队而言无疑是非常受用的,对于作品风格的诠释也终究靠细节的把握来体现。

对于职业乐团的木管声部而言,“门四”可谓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严肃考题,这不仅在于个人技术能力,同样在于声部协作的意识与经验,这是无法短时间解决的,但通过接触这样的作品也水到渠成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进步的目标。双簧管和大管的音色都有上乘表现,单簧管也将自己的技术能力与定海神针般的稳定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号与圆号选用了非常合适的演奏法,与定音鼓配合得相得益彰,如同精致的罗马柱般支撑起整个乐团的架构。

尹炯杰在第三乐章非常理性地选择了一个更倾向于“优雅”的速度,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与第四乐章“狂欢的人群、无尽的活力、绚丽的色彩”般罗马狂欢节喧闹的场面形成更强烈的反差。我们的确在第四乐章感受到了这样处理带来的震撼,可见这样的设计自有其合理之处。笔者稍感遗憾的又恰是这“优雅”速度对于第三乐章主旋律的朴素而活泼乃至整个乐章流淌中的优美与华丽的一点点损失。可见,火候的把握还在于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乐章则再一次体现了乐团弦乐声部的不俗实力,乐手的演奏状态与音乐性格高度契合,在木管、铜管声部的加持下,音乐高潮迭起,一幅幅生动的意大利民俗画面跃然眼前。乐章结尾,观众已经完全随着音乐的起伏沉浸其中,在最后一个音符划过天际之时,雷鸣般的掌声顷刻爆发。

纵观全场,指挥清晰的手势、协调的身体语汇给予了乐队最有力的信心,乐手对于指挥意图的准确反馈、积极响应则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高品质的音乐饕餮。“云南的骄傲”不仅在于走向世界的音乐家们,也在于那些兢兢业业、守土有责的本土音乐家们。昆明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同样需要一座现代化的音乐殿堂,成为“云南的骄傲”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尹晓晖/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