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奈利家族共有三代5位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时间跨度从1626年到1762年,几乎与意大利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同步,是意大利小提琴制作黄金时代除斯特拉迪瓦里以外最主要的代表人。“虽然瓜奈利的提琴名扬天下,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近日,小提琴制作家华天礽与高级工程师华天祯合作翻译的《瓜奈利家族的小提琴制作家(1626~1762)》出版,揭秘瓜奈利家族的真实历史。
瓜奈利琴权威著作首次引进
《瓜奈利家族的小提琴制作家(1626~1762)》的作者希尔兄弟(威廉·亨利·希尔、亚瑟·弗雷德里克·希尔、阿尔弗雷德·埃伯斯沃斯·希尔)来自小提琴制作世家。1762年,其祖辈创建英国提琴公司希尔父子公司(H.E.HILL&SONS),从事提琴的制作与贸易,经手过现在存世的大部分瓜奈利提琴,在提琴流通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因此,希尔兄弟才能有充分的依据,来统计瓜奈利家族的各位提琴制作家在各个年份的作品及其特点。如今,这些琴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少再能有提琴制作方面的专家得以接触那么多的瓜奈利提琴了。
瓜奈利家族这5位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分别是安德里亚·瓜奈利、彼埃特罗·瓜奈利、朱塞佩·瓜奈利·小安德里亚、朱塞佩·瓜奈利·德尔杰苏、彼埃特罗·瓜奈利。希尔兄弟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考证这5位意大利克雷莫纳制作家所生活的时代、所经历的生活,确定这些小提琴制作大师间的真实关系、他们的知识和灵感的来源,从各方面介绍他们的工作成果。
《瓜奈利家族的小提琴制作家(1626~1762)》自1931年出版以来,一直是了解瓜奈利家族的小提琴制作家和他们作品最权威的著作,近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如今,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好琴、名琴,也时常可以零星地读到一些名琴的逸闻趣事,真假难辨。“权威的著作正本清源,滋养我们的身心。”华天礽说,巴洛克音乐是人们今天所接触的西方音乐,特别是器乐音乐的起点。而提琴制作与巴洛克音乐息息相关。对乐器本身及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的研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有必要把权威的乐器制作专业书籍介绍到国内。
帕格尼尼用瓜奈利琴征服听众
瓜奈利家族的小提琴制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第三代的瓜奈利·德尔杰苏。华天礽详细梳理了德尔杰苏的生平,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德尔杰苏出生于1698年,是朱塞佩·瓜奈利·小安德里亚的小儿子,在父亲那里受到了完整而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了从阿玛提流传下来的克雷莫纳经典提琴制作技艺,成为小提琴制作家。1722年,24岁的德尔杰苏从父母家搬走,尝试做其他生意以摆脱经济困境,结果并不理想。“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既幸运,又悲惨:幸运的是他出生在一个享有盛誉的提琴制作世家,从而使他有机会受到最经典的克雷莫纳提琴制作传统的训练;悲惨的是当时瓜奈利家的经济状况从他出生起就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长期靠借债度日,这种状态几乎持续了他的一生。”
1730年,德尔杰苏回归提琴制作,正式成为全职的小提琴制作家。直到1744年去世,德尔杰苏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问世。希尔兄弟认为,德尔杰苏在1730年至1735年间的作品工艺水平达到了最好状态。《新格罗夫词典》认为1735年德尔杰苏达到了他制琴的顶峰。
不过,提琴达到良好的音色状态是需要时间的,所需时长取决于提琴结构、材料质量等。比如,德尔杰苏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音色成熟需要50年到60年的时间,1726年至1736年的小型琴需要40年,1737年至1743年的宽大型琴需要60年至80年。德尔杰苏生活的年代,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作品的伟大。随着意大利小提琴制作黄金时代的落幕,瓜奈利家族逐渐被人们遗忘,作品也逐渐被湮没。
直到19世纪初,以帕格尼尼为代表的小提琴家用瓜奈利小提琴征服了欧洲听众以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些琴的艺术价值。1799年,15岁的帕格尼尼得到他的瓜奈利提琴。这把德尔杰苏1742年制作的杰出作品,在制成56年后到了帕格尼尼的手中,与他合作了41年,直至帕格尼尼56岁去世。帕格尼尼的演奏充分发挥了德尔杰苏琴具有穿透性、明亮的音色特点。在这把琴的“激励”下,帕格尼尼也超越了同时代所有的小提琴家,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帕格尼尼使用过的瓜奈利琴
站在斯特拉迪瓦里的肩膀上
从外观上看,德尔杰苏琴与斯特拉迪瓦里琴相去甚远。斯特拉迪瓦里的琴工艺精细,几乎找不到瑕疵,堪称完美;而德尔杰苏的琴,特别是他中晚期的作品,瑕疵甚多,刀痕累累。
“我们在德尔杰苏中晚期作品上经常看见的那种嵌线的不规整、修饰中留下的刀痕、琴头的变化、f孔的变化、琴型的变化等,可以说是大师在提琴制作中发挥个性的地方,是恣意挥洒所留下的印迹。也许是大师在生活穷困、债务如山且贫病交加的状态中挣扎但却日夜赶工所造成的效果。”华天礽曾多次制作过斯特拉迪瓦里琴型及德尔杰苏琴型,对二者的差异有深切体会。
其实,德尔杰苏和斯特拉迪瓦里师出同门,都是受到阿玛提所创立的传统克雷莫纳提琴制作学派的严格训练,因此制作提琴所遵循的原则、规矩都是一样的。德尔杰苏学习提琴制作的阶段,即1710年至1722年,是斯特拉迪瓦里提琴制作最辉煌的时期,而他的家就在斯特拉迪瓦里家隔壁,想必对这位大师的作品也非常熟悉。
斯特拉迪瓦里在1690年至1700年制作的“长型琴”汲取了布雷西亚琴的特点以取得更好的音色。“在这样的基础上,德尔杰苏对小提琴做了重要而正确的改动。”华天礽介绍,他做的小提琴琴板中腰的弧度非常丰满,而琴板上下圆侧翼的弧度却比较平坦,使琴板的弧度形成类似“桶状”的形态。这种琴板弧度与斯特拉迪瓦里的琴板弧度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德尔杰苏对小提琴制作技术所作的重要贡献,使世人得知在斯特拉迪瓦里漂亮的小提琴音色之外,还有一种可与之媲美但又不同的小提琴音色。
小提琴制作专家罗杰·格兰姆·哈格雷夫对德尔杰苏所制作的25把小提琴进行了严格的测量之后指出,斯特拉迪瓦里后期的作品更近似于德尔杰苏的中后期提琴,它们的设计和建造方面有大量的细节都是共通的。《新格罗夫词典》评价德尔杰苏小提琴“能够抵抗弓子更大的压力,发出强大的声音,又兼具斯特拉迪瓦里琴的漂亮音色和敏感共鸣。所以有时对这些琴的评价甚至比斯特拉迪瓦里的还要高”。
华天礽指出,德尔杰苏的那种挥洒自如是在常年严格训练以后所到达的自由境界。无论德尔杰苏的琴在制作时是多么匆忙、粗糙,但在关乎琴发音的一些关键处,如琴型比例尺寸、琴板弧度和厚薄、音孔位置、油漆等,他都是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的。这些原则已经渗入了他的身体骨肉之中,成为他的本能,不会改变。这也是他的琴,无论是中期还是晚期的作品,声音始终都很好的原因。所以,德尔杰苏琴是无法模仿的。“他的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站在了斯特拉迪瓦里的肩膀上,他是在小提琴音色的继续发展上取得成功的惟一一人。”华天礽说。
卢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