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合唱中的呼吸,建立“声”态系统
2023-03-08 21: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月25日19点,由北京音协指挥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公益活动系列讲座与学术研讨第十二期活动在线上举办,邀请了青年指挥、现任中山合唱团二团(教师合唱团)常任指挥邓卓锐担任主讲人,为大家带来主题为“保护‘声’态环境——合唱中的呼吸体会”的讲座。讲座中,邓卓锐结合音乐情绪讨论不同种类的“呼”与“吸”,详解呼吸在合唱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调整歌唱尤其是合唱中的呼吸以实现更好的合唱效果。

指挥要懂歌唱、懂呼吸

邓卓锐分别以歌剧咏叹调、中国作品举例,通过自身范唱、中山合唱团二团示范视频,为大家讲解了如何在歌唱中寻找到合适的呼吸状态。他说,呼吸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必要系统,为我们不同的生活状态持续提供动力。在音乐中,呼吸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内容与情绪表达;而在合唱中,呼吸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团队的统一与平衡,及每个歌者的声音耐久度和演唱续航力上,以维持良好的“声”态环境。

邓卓锐对呼吸在歌唱和合唱中所起作用的准确理解,与他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他成长并得益于深圳良好的合唱环境,2008年考取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本科后接受合唱教育家吴灵芬的长期指导,后毕业于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师从迈耶尔(Gustav Meier)与艾尔索普(Marin Alsop)并获得指挥硕士学位。工作后,他多次担任包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布里顿《春天交响曲》等名作的合唱指导,并参与厦门郑小瑛歌剧中心的《紫藤花》、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蝙蝠》《再别康桥》《红河谷》等多部歌剧的艺术指导及指挥演出。同时,作为Harmonia和谐之声合唱团的一员,他指挥了全国首届合唱指挥大会开幕音乐会等演出;任中山合唱团二团常任指挥以来,带领合唱团共同排演多个优秀创作作品并多次获得国际与国内比赛奖项。

邓卓锐在歌唱和钢琴演奏方面也有出色表现,曾连续五年作为男高音及独唱受邀代表中国加入世界合唱联盟下的亚太青年合唱团,担任过第二、第三届中国合唱指挥比赛的决赛钢琴演奏等。出色的演唱和钢琴演奏能力,让他对歌唱中呼吸的节奏与气口把握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予合唱团科学有效的呼吸训练指导。

关注呼吸建立“声”态系统

邓卓锐表示,一场声乐作品的音乐会或演出的过程,犹如一个浓缩的小环境,声音在这个环境里形成了一个“声”态系统,而良好的呼吸是支撑整场演出得以正常进行的动力系统。演唱中个别团员或合唱团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整场音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或困难。

他举例,很多混声合唱团喜欢用《半个月亮爬上来》作为一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类似这样的作品可以循序渐进调整每一个人的呼吸,打开团员的共鸣腔,让合唱团既达到热身效果,也能找到一个共同呼吸的开端,为接下来的演唱打造更为统一的声音。

在声乐课或合唱排练中,老师或指挥会告诉大家很多的引导方法。不少学习者也会落入关注如先“吸”还是先“呼”这样的细节问题之上,进而过于拘谨和紧张。邓卓锐认为,如果过多强调如何吸气,很难让呼吸真正在后面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很好的连接作用。呼吸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本能。歌唱时,如果过多纠结于如何吸气,会偏离吸气的根本作用,导致“吸了没有必要的气”,或换气后没有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反而破坏呼吸循环的生态。

如果可以从单纯只关注呼吸动作,转变为结合音乐、出现的声音效果来布置呼吸气口和节奏,会有更好的效果。重要的不是关注呼吸的具体动作,而是关注通过呼吸建立一个能量正常交换的“声”态系统。

指挥善用“呼与吸”

对于如何解决合唱团的呼吸问题,邓卓锐更强调引导团员去体会呼吸的状态,而不是告诉大家如何马上达到目的动作。

他建议,可以更多体会和寻找人类本能亟需吸气的时刻,譬如“海绵吸水”。他带领的中山二团是一个教师合唱团,很多团员在平时工作中就已过度用嗓,排练前大部分团员的嗓子处于疲劳甚至是充血状态,吸气的力量也不是很足。这时候,邓卓锐会让他们用这种方式练习吸气:将自己想象为一块干巴巴的海绵,把自己的气全放掉后,再重新呼吸,寻找和体会干燥的海绵到了水中急剧吸水的状态;还有就是去体会伸懒腰、打喷嚏或擤鼻涕后这种时候呼吸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体会“呼与吸”。

邓卓锐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声带和气息通道,演唱的声音和气息本就不同。合唱中强调呼吸的作用,是因为通过调整大家的呼吸可以帮助实现合唱起音的整齐。“吸气可以帮助不同的个体有较为同时、充分的准备。正确的吸气能帮助大家找到通畅的出声管道,实现有效率的泛音共鸣。但真正的整齐是在‘呼’的过程中实现的,有经验的歌者会在指挥的引导和大家的默契中预判整齐的发声点,从而调整自己从吸气到呼气结合声门振动的时间。”好的合唱循环呼吸,需要每个人掌握高效的前后换气转换,否则达不到整体天衣无缝的连贯作用,还会产生音乐流向的障碍。

当然,实际操作中100%出声整齐并不是一个绝对能实现的事。但良好的呼吸通道产生的充分共鸣,能一定程度上在较连贯抒情的句子中磨平发声的音头,制造一种声音的情感和空间感,打造一种统一感。邓卓锐表示,作为指挥和团员,平时可以多关注呼与吸在情感中的变化,多体会平常在丰富情绪下的吸气状态。尤其是复杂情绪的气息密度变化,如着急、惊讶、哀叹、啜泣等。

邓卓锐强调,无论如何,关注呼吸是为了让良好的歌唱状态一直贯穿始终。呼与吸是相互影响与配合的循环机制。在熟读需要演唱的作品后,指挥和团员(尤其是指挥),都应该在心里呈现出作品中每个句子,甚至整个作品的气息分布图。演唱中的呼吸是一个连贯的问题,一旦某个地方换气出现困难,应考虑从前面的演唱中寻找问题。

陈茴茴/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