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真实的声音传递给观众,“不戴麦”的歌剧《鸾峰桥》在京演出
2023-03-18 14: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月28日、3月1日,由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建省歌舞剧院、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闽江学院、福州海峡交响乐团、爱乐汇交响乐团共同演出的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上演。

“《鸾峰桥》的演出,演员没有戴胸麦,甚至吊麦也没有使用。”导演陈蔚介绍。从音乐创作到舞台呈现,主创们都希望用最真实的声音打动观众。

“不戴麦”的解决之道

作为国内知名歌剧、音乐剧导演,陈蔚坚持在她担任导演的所有歌剧中都不使用任何形式的麦克风。“我个人还是希望能把最真实的声音传递给观众,虽然我并不反对在歌剧演出中使用麦克风。”她表示,国内很多剧院建设之初在声场的设计上都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才使得多年来歌剧演出往往需要辅助设备的加持。但陈蔚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首先是以“不戴麦”为出发点,后续的一切创作与安排都在这个前提下推进。“我会预先与作曲家沟通,这样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会从配器、演员唱段的分配、合唱队员的人数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每一位作曲家在创作歌剧时,都会对音乐层次进行精心的设计,呈现原声才能更好地还原作曲家的音乐本质,也能更好地体现乐器、人声真实的价值。”其次,陈蔚在演出场地方面首选歌剧院,“歌剧院的建筑本身都是经过周密计算、声场设计的。”同时,陈蔚会通过舞台调度,让主要演员以及演唱重要合唱段落时的合唱队员,在舞台上的黄金演唱区活动,确保声音质量。“把演员的声音通过有效的、科学的调度,自然地、精准地传递给观众。”

剧中饰演大周书记的男中音高鹏,在第一幕第二场中要连着演唱“看看这座桥鸾峰桥”“弱鸟先飞”两首咏叹调。高鹏表示,两首咏叹调自己不能一直站着不动,于是导演为他设计的是第一首唱完就到后场,站到合唱队员中间,代表书记走到群众中去。演唱“弱鸟先飞”时再逐渐向台前走,不仅更有利于观众捕捉声音,也符合剧情,大周书记劝说村民们不等、靠、要,要自己先加油干。高鹏说:“从这个调度就能看出导演对声音、舞台的把控力。”

为了更好地把声音传递给观众,陈蔚对舞美设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次《鸾峰桥》的舞台上方悬挂着一个大型榫卯结构装置。这个大家伙不仅在换场时转动,当舞台上有表演、演唱时,也会伴随剧情的展开移动。为了不影响观众的聆听,陈蔚要求装置转动必须是静音的。于是,整个舞美团队四处寻找,又在工厂里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了静音滑轮。舞台布景中使用的板材都是反音板,会根据不同情节进行数量、位置、角度的变化,对声音起到聚拢、扩散的效果。

陈蔚表示,此次执棒《鸾峰桥》的指挥家范焘也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指挥,在他的带领下,乐队的力度控制得当。“不戴麦更离不开台上歌剧演员的自身实力。”只有通过多方的全力配合,才能做到把真实、自然的好声音直接传入观众的耳朵里。

音乐更具乡土气

歌剧《鸾峰桥》的作曲是闽籍作曲家章绍同。对导演提出的好听、易唱的要求,章绍同非常认同。在他看来,歌剧音乐的创作要遵循中文发音,“中文歌剧不能一味按照西洋歌剧的写法来创作,因为西洋歌剧的音乐是根据西洋语言发声规律来创作的。尤其是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都比较平缓,但这种方式就不适合中文歌剧。我会先通读歌词,按照正常说话的方式找到停顿、重音的地方,让音乐的起伏和说话时语调起伏一致。”正因如此,饰演大周书记的高鹏表示,“作品中无论是宣叙调还是咏叹调,旋律性都非常好,我基本上顺两遍就能记住了。”饰演女主角翠红的吕薇表示,“好唱并不等于没有难度,作曲家只是通过他的个人能力,把复杂的技术以看似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演唱过章绍同多首声乐作品的吕薇认为,章绍同是一位懂得观众心理的作曲家,“他知道怎样把歌剧音乐写得让国内观众能够接受。剧中的音乐,一听就让观众觉得亲切。”

《鸾峰桥》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福建宁德偏僻的下党村,剧中人物大多是村里的贫困村民。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章绍同将整体的音乐风格向乡土气上靠近。他在剧中加入了福建山歌《纱罗带》的音乐元素,并多次、大量使用福建民歌中特有的音程,让整部歌剧的音乐听起来就充满福建味道。如男主人公的音乐中,有十几处都运用到了民歌《车岭车上天 九岭爬九年》中的元素和旋律动机。剧中女主角翠红是贵州人,作曲家为她的音乐中加入了贵州民歌《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第一幕中,老王家热热闹闹地为小孙子举办满月酒,喜宴音乐中使用了唢呐、笛子和民间打击乐,“这些乐器本身就是民间红白喜事上常见的乐器,所有的艺术手段都在为剧情服务。”

根据剧本中的人物特点,章绍同为每一个重要角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音乐设计,让观众通过旋律就能分辨人物性格,增强人物辨识度。剧中下党村村民王二林是由男高音来饰演,音乐上更丰富,安排了很多八度的起伏变化,旋律走向也多为上行的舒展、语调式的音乐,用明亮的木管音色贴合剧中年轻男性、儿子的角色;王二林的父亲老王由男低音饰演,音乐是说唱化的,配器中加入了三弦,下行音乐较多,更加符合沉稳的中老年人形象;女主角翠红的主音色使用了笛子,与交响乐队中的西洋乐器音色形成鲜明对比,也让这位女性角色在剧中的三位男性人物中凸显出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书记的主音乐器选用了圆号,圆号的声音有力量又不强硬、尖锐,与人物沉稳的性格相吻合。

此次歌剧的主题是脱贫致富,饰演群众的合唱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章绍同表示,“甚至可以说合唱也是剧中的主角。剧中的合唱没有加入复杂的和声,甚至一些地方直接采用齐唱形式,这些安排同样是为了贴合故事情节,为了表达服务。”

让人物形象更真实立体

在作品的采风阶段,高鹏就参与其中。起初,他很难想象一个位于福建、浙江交界处的村子为什么会在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通电,直到他走进下党村,通过历史资料、与村民们的聊天逐渐认识了这座村子,“当年这里太过偏僻,进村要用镰刀边走边砍山路上的荆棘,步行3个小时才能进村,只能靠天吃饭。”而现在,下党村已经是旅游区了,每年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到这里参观清嘉庆五年建造的寿宁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鸾峰桥。

在福建下党村,采风团见到了歌剧中老王的原型。这位老人如今八十多岁,经营了一家茶楼,他和前来旅游的游客们,和村子里的后辈们,讲述下党村是怎样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这些经历都让主创团队在塑造人物时起到精神支撑的作用。

高鹏还介绍了此次《鸾峰桥》主演阵容中有趣的一点。剧中,三位男性人物的饰演者——男中音高鹏、男低音田浩、男高音王杨,师出同门,都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登营的学生。目前,高鹏和王杨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演员,田浩是中央歌剧院的歌剧演员,三人能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中实属难得。此次《鸾峰桥》在北京演出,他们也特别邀请了老师来观看。

吕薇所饰演的女主角翠红是剧中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人物,“所有戏剧冲突、转折点都在我身上。”她需要通过表演让观众去理解,为什么一个母亲在孩子刚刚出生一个月就要离开家外出闯荡,通过咏叹调“这样的日子我一天都过不了”“欲说还休”一层层地铺垫,最后她回到村子,守护孩子,与村民们共同致富。此次晋京演出是这部作品2021年在福建首演后的第二轮演出,吕薇也期待作品的再度打磨、上演,“希望通过不断的打磨,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留得下、传得开的歌剧作品。”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