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清唱未必不值得尝试|争鸣
2023-03-28 16: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音乐周报》3月17日刊发《艺考声乐清唱合适吗?》(以下简称《艺》文)一文,针对音乐类专业统考声乐清唱的这一要求,从考生能力与伴奏功能两个角度进行批判。面对清唱的考试形式,有许多声乐教学者都表示不认可,但作为一名普通音乐教育者,笔者认为清唱也未必不值得尝试,因此对《艺》文进行商榷。

一、选择专业音乐之路的应该是哪些学生?

《艺》文中写道,“成熟的歌者才具备在毫无伴奏的情况下把歌曲演绎出来的能力”,而考生无法“在短暂而有限的高中几年时间中清唱出让人满意的作品”。艺考长期被认为是高考的捷径,很多艺考生是从高中甚至高二才开始选择往音乐方向发展。但是由于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他们的整体音乐素质不尽人意,进入高校后技能学习往往需要从头开始,进步空间也极为有限。急功近利下培养的学生,是音乐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吗?

尤其是,近几年普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扩招,但社会对音乐师范人才的需求已明显饱和,走出大学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预备人才大部分是在培训班、琴行工作,或者自己开培训班。在这样的情况下,统考音乐专业考试的要求提升,让想走音乐专业道路的孩子多了一层顾虑,未尝不是好事。

二、音乐专业考生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素质?

“在指导那些音准不太稳定、乐感欠佳的学生时,相信大部分老师绞尽脑汁也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善这些情况,遑论让学生唱出稍具音准、节奏稳定而又略带乐感的歌声。”清唱,在缺少伴奏的提示和配合情况下,无疑能更赤裸地展现学生的音乐能力,对学生在音准、节奏、速度、音强等方面的准确把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认知和把握,难道不是学习音乐专业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艺》文认为“考试的最终目的是考查歌唱能力与艺术修养共融的高层次能力发挥”,如果考生在歌唱、管弦乐演奏中连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听辨都难以达到,还谈何“艺术修养共融”?

三、伴奏缺席会让作品表达的内容离场吗?

情绪情感表达、风格特征把握,是考生演绎一首作品必须展现的内容,这些虽不是乐谱中明确指示的信息,但是演绎者不可忽视的内容。再说,与有伴奏的表演形式相比,无伴奏合唱等表演有着同等甚至更高的艺术要求,何以见得不能体现“歌唱能力”“艺术修养”呢?

当然,对本身演唱技巧就有所欠缺,或者只想以高难度、大作品获高分的考生而言,清唱形式无疑对他们诠释作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选拔性考试中,对学生能力进行更客观、更明确的评判,让教师与考生慎重选择“高、大、难”作品,难道不是更有利于人才选拔?

四、考试要求清唱不等于学习训练不要伴奏。

《艺》文中提到,“艺术指导会在声乐演唱方面给予歌者更多歌唱技巧、情感表达、风格把握等建议。”钢琴伴奏显然对声乐学习有着积极意义,歌唱者、独奏者与钢琴伴奏合作,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表演技巧、内心听觉与合作意识,但此处所谈艺术指导给予艺考生的建议和指导,应在平日的训练过程中体现。考试现场伴奏所发挥的作用,应该主要还是提示和衬托。如果因为考试要求以清唱的形式进行考核,就迎合考试,在训练中也忽视伴奏,那才是真正误解了钢琴伴奏与考试选拔的意义。

肖瑶/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