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珠海演艺集团创排、珠海歌舞团演出、宁波交响乐团伴奏的民族歌剧《侨批》4月3日、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主创团队集聚了作曲家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邓一江,指挥朱曼、樊洁,青年歌唱家吕薇、李扬等国内众多艺术家。
在5月9日于浙江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中,民族歌剧《侨批》再度上演。记者采访了负责剧中合唱部分排演的指挥樊洁,请她讲述了《侨批》合唱排演的感受及再度上演前的一些调整准备。
与团员共闯难关
“侨批”是早期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尤为兴盛。民族歌剧《侨批》将“一纸侨批”化为舞台意象,用艺术化呈现方式,展现那段艰苦岁月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感。因为“侨批”的特定地域,歌剧《侨批》有不少民乐基因和广东特色,作曲家孟卫东在音乐和演唱中融入了很多广东音乐元素。
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檀香山码头一组组华工正在艰辛劳作,一曲群像参与的望乡曲唱出侨胞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眷念。该剧的合唱部分在推动剧情、渲染人物情感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
讲起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樊洁最大的感受是“太不容易”。赴京演出前,剧团里很多演员都生病了,高烧、嗓子疼,樊洁自己也是刚刚感冒痊愈,大家的体力与精神头儿都深受影响。对于需要大量用嗓的合唱演员来说,声带压力是巨大的。演出前的合排,樊洁密切留意着团员们的情绪和状态,提前留足时间让大家休息。4月3日晚演出时,因为有一部分演员还在发高烧,上台的步伐都是踉跄的,樊洁一直站在台口,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状态,确保每个人下场时能第一时间扶住他们。剧中有的戏份是合唱演员穿着草鞋在有坡度的舞台上艰难行走,有的戏份中演员需要在节奏起来的时候“往前冲”。一到这种时候樊洁的神经就会高度紧张,担心大家因为生病没劲儿倒在台上。她甚至躲在台上的布景里,透过缝隙关注着。演员们演出时透过余光看到她在,心里就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
作为合唱指挥,樊洁觉得让团员体会指挥和自己时刻在一条战线上,在合唱排演中有着和专业技能一样重要的作用。4月3日晚演出结束后,许多合唱团员下台后都冲过来“挂”在她身上拥抱她,这种共闯难关的情感联结瞬间感动了她。
用专业度获得信任度
这几年参与歌剧《呦呦鹿鸣》等演出的经历,让樊洁完成了合唱排演中的种种“不可能”任务,这把她训练成一位面对突发情况和临时组建的团队能迅速解决问题的合唱指挥。与《呦呦鹿鸣》的业余合唱团队相比,这次的合唱团队组成又给樊洁带来新考验。
樊洁认为,要把非职业的演员拢在一起成为一支合唱队伍,需要科学的管理并与团员建立情感联系,用专业度获得团员们的信任感。担任《侨批》重唱、合唱部分的演员,是由珠海本地的粤剧团、话剧团、舞蹈团的演员组成的。他们的声音各具特点,粤剧团的演员声音条件优越,但因为唱腔的关系发声位置靠前,与合唱发声位置不同,需要调整;话剧团的演员情感充沛,习惯了说台词的方式,用声比较“猛”,合唱时声音和情感都得往回收;舞蹈团演员因为平时跳舞的关系,声音和气息都是“飘”在身体上部分,需要用方法让他们在不影响跳舞习惯的前提下把声音气息沉下来。
因为排演的时间有限,没有办法让演员们像合唱团日常训练一样进行专门的发声练习,樊洁就把剧中的唱段编成练声曲,让大家练声的同时也把唱段唱熟了。同时,她运用自己过往总结的“建、创、演”三步教学法,从团队管理建设、音乐二度创作以及专业教学等三方面入手,帮助演员出色完成戏剧表达。由于演员们都有本职工作要忙,排练时间有限,樊洁就在科学安排排练内容、提高排练效率方面下功夫。她还会提前了解团员排练前在团里本职工作的任务和强度,根据当天大家的工作内容和强度安排合唱训练的内容、强度和时长,确保大家能够完成本职工作又能完成排演任务,不至于过度疲劳。同时,她也非常注意沟通方式,尽量为排演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摸索民族歌剧合唱特色
作为歌剧中的合唱指挥,与作曲家、导演、乐队指挥的协调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樊洁说,歌剧中的合唱指挥,在进场合排前完成合唱部分的排练,入场后,要和乐队指挥进行沟通交流,交换音乐上的处理意见。在这期间,如果作曲家对音乐部分、导演对场景设计或者演员站位有所改动,合唱指挥还要负责把这些内容传递给合唱演员,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歌剧中的合唱指挥要当好‘调和剂’‘中转站’,与各方打好配合。”
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因为很多团员生病的缘故,演唱的声音效果受到一些影响,虽然会有遗憾,但也给樊洁对于下次演出如何调整很多启发。比如,民族歌剧中需要部分演员佩戴麦克风,在不同的声场,“麦”的位置会有所变化,戴“麦”的演员也会有所变化,这需要指挥提前了解演出场地的声场特点。樊洁计划参演第五届中国歌剧节时,提前一两天到演出的剧院进行熟悉,提前做方案。国家大剧院演出后,樊洁根据演员声音音色、音量大小等特点也进行了声部调整,让一些演员换了声部,尽快学习新声部的演唱内容。同时,随着训练的增加,有几位声音条件突出的演员越唱越好,她在他们的“麦”上也进行了调整——譬如有的人不再需要麦克风,有的人麦克风音量要调低。《侨批》的合唱演员虽然不是职业合唱团的演员,她觉得也有可以发挥的优势。她经常鼓励演员们,发挥大家音色丰富、感情充沛的特点,根据作品不断调整表演的形式和声音,打造一种“表演性的音色”。她也希望,自己在这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摸索出民族歌剧中不同于西洋歌剧的合唱特色。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