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些中学音乐教师讨论班级合唱:“最近又要举办班级合唱比赛了,要求全员参加,学校又不给时间排练,又要拿成绩。”“孩子们的声音,怎么练都练不出来,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换调演唱也不行。”“学生们的声音音色不好听,音准都对,但就是感觉怪怪的。”“中学生合唱作品太少了!真的找不到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合唱作品。”
想必很多同行看到这些牢骚都会深有同感。但面对中学生班级合唱的种种问题,更应该有声音站出来,如同安徒生《皇帝的新衣》中写到的那个小男孩,大声地和大家说:“中学生合唱,应该遵循学生嗓音的生理规律,切莫教条盲目。”
合唱艺术的前提,从发声技术层面看首先应是声乐技术,而声乐的前提是生理构造的健全。纵观全国各个年龄段的合唱活动,合唱指挥家们均有涉足,唯独中学生阶段指挥家们介入最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懂得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发声生理构造。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中的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无论身体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变化,都极为明显且敏感。真正懂行的声乐老师面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刻意要求他们训练,因为学生在经历变声后几乎像换了一套发声器官,此时的训练更应该遵循人成长的生理规律。
从生理发育层面上看,青春期的男女生性特征变化明显。男生的喉结开始突出,声带变肥变厚,容易充血疲劳,声音低沉。此时的男生切记不能大声喊叫或做无规律的高音等,以免造成声带损伤。正常男生的音域也就一个八度,男生的声音从此时开始逐步变成熟,由音色和女生相似,逐步变得低沉浑厚,有磁性。女生的声音变化,虽没有男生那样明显,但声带也会随着身体发育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加之生理期等问题,也都会对发声造成影响,声带容易充血。因此,即便女生仍能演唱一些高音,也会牵涉真假声混合方面的问题。这便解答了一些老师的苦恼:“为什么音准节奏都对,但一到了合唱时,听着总不够优美好听?”很多老师对合唱艺术的理解有偏差,他们只注重了合唱和声层面(音准、和弦、节奏等)的和谐,却忽视了音色的和谐。声音统一,也是合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变化,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国家教育部门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的合唱艺术普及,自然鼓励合唱艺术在中小学阶段的各项发展。然而,顶层设计的教育主旨是以合唱艺术为抓手,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的提高。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们唱得声嘶力竭,教条地参加各类合唱选拔比赛。音乐教师迫于比赛的内卷,盲目选择较大的、成人化的合唱作品。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另辟蹊径,专门组织了纯男生的中学生合唱组合,以彰显他们指挥水平的高妙,殊不知这种错误的意识,残害的不只是参与的孩子,更有聆听、鉴赏合唱的更多学生。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心理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此时如果能用正确的音乐认知加以引导,必能令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道路一帆风顺。反之,违背学生发声生理构造,教条、盲目、急功近利地组合拼凑出来的合唱表达,不仅没有任何声音美感,更与艺术无关,反而是为学生的合唱认知做出错误示范,贻害无穷。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谈及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时曾云:“教改最重要的是坚守常识‘不折腾’。”在中学生班级合唱的常识问题上,所有教育者都应遵循此阶段学生的发声生理构造常识,不可盲目进行合唱突击拔高。合唱意识的培养要通过聆听欣赏,通过符合学生嗓音规律的简单二声部、多声部训练,以及视唱练耳等音乐素养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而科学地发声用嗓,避免让他们产生错误的嗓音记忆。切不可将合唱艺术等同于合唱比赛或全员参与,那样不仅未能真正领会教育部门倡导中小学班级合唱展示活动的主旨用意,反而为学生们树立了错误示范,于合唱艺术、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与美育,皆是弊大于利。
笔者强烈呼吁:中学生班级合唱,应常态化于教育日常,扎扎实实从合唱艺术规律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在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统领下,从点点滴滴做起,切莫浮躁教条盲目。
王均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