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是西方声乐艺术的重要体裁。“其音乐风格概括起来,就是‘节制’和‘优雅’。”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日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客座教授田大成收集整理了法国艺术歌曲领域最具代表性作曲家的43首作品,选编的《法国艺术歌曲精选——作品与诠释》一书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他反复核对、推敲歌词,为每首作品翻译歌词,标注国际音标,录制歌词朗读,强调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中重视歌词音韵朗读训练。
柏辽兹首创法国艺术歌曲
法国艺术歌曲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繁荣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因此又被称为法国近代艺术歌曲。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法国,“浪漫曲”是主要的声乐曲形式。当时,法国浪漫派作曲家柏辽兹为了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区别于浪漫曲,在作品题目中第一次使用“mélodie”这个词。此后,“mélodie”成为法国艺术歌曲代名词,柏辽兹也被称为法国艺术歌曲创始人。与浪漫曲不同,法国艺术歌曲采用同时代诗人的诗歌,伴奏为钢琴或管弦乐队。
柏辽兹创作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的约30首法国艺术歌曲,影响了当时年轻的圣-桑、古诺、比才、马斯内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在他创作的20首独唱曲中,有11首后来由他自己改编成管弦乐伴奏版。“他的法国艺术歌曲数量不多,音乐风格也代表不了法国艺术歌曲的主流风格,但是,他迈出了将法国声乐曲从浪漫曲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的第一步。”田大成从柏辽兹的法国艺术歌曲作品中选取《美丽的旅行者》《田园歌》《缺席者》收入《法国艺术歌曲精选——作品与诠释》一书。
其中,《美丽的旅行者》是1830年创作的《爱尔兰的9首艺术歌曲》中的第4曲,采用柏辽兹喜好的6/8拍子。此时,27岁的柏辽兹正热恋着因出演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出名的爱尔兰籍女演员,也是柏辽兹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代表作管弦乐《幻想交响曲》就是创作于这一年。
《田园歌》《缺席者》是声乐套曲《夏夜》中的歌曲。《夏夜》可谓法国艺术歌曲的第一套声乐套曲,采用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泰奥菲勒·戈蒂埃的诗歌,创作于1840至1841年。此时,柏辽兹一边苦恼于事业不顺的妻子的嫉妒,一边移情于西班牙出身的年轻歌手玛丽·雷西奥。情感复杂交错的《夏夜》多少反映出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其中,第1曲《田园歌》根据每段歌词不同的内容,通过旋律和伴奏的细微的表情、情绪变化,仿佛展现出一对恋人在春日林间漫步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第4曲《缺席者》恰如其分地表现歌词的情景以及主人公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态。“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作品的演奏要优美抒情地表现失恋的心情,而不要过度地悲伤。”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把握歌曲内容与意境,田大成在书中撰写“曲目解说”,对作曲家的艺术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撰文“法国艺术歌曲及其风格”对法国艺术歌曲流派的形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
研究福雷有助理解法国音乐
柏辽兹之外,《法国艺术歌曲精选——作品与诠释》还收录了古诺、肖松、迪帕克、夏布利埃、福雷、德彪西、拉威尔、鲁塞尔、普朗克等法国艺术歌曲领域最具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了解法国艺术歌曲全貌有助于找到自己喜爱的风格。”在法国艺术歌曲中,田大成尤其倾心福雷的作品,曾发行《福雷艺术歌曲精选》等唱片,出版《福雷艺术歌曲精选——作品与诠释》等教材。
福雷1845年生于法国西南部的帕米耶,父亲是小学校教师,母亲是出身于贵族的家庭主妇。福雷15岁进入巴黎尼德尔美尔宗教音乐学校,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11年,其间曾从师于作曲家圣-桑,二人既是师生,又是挚友。1896年,51岁的福雷作为马斯内的后任担任巴黎高等音乐院的教授,教授作曲、对位法、赋格,1905至1920年任巴黎高等音乐院院长,培养了拉威尔、奥贝尔等众多音乐家。福雷一生中创作了大约100首艺术歌曲。这些作品提高了法国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和他的器乐作品一样为法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福雷把诗歌和音乐更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美妙朦胧的意境。”田大成举例,福雷创作的《月光》采用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的诗歌谱曲。作品中,钢琴不仅伴奏,更被赋予了独立性,与歌声成为二重奏的形式,二者仿佛呢喃对话。这种全新的创作手法,影响了后来的法国作曲家,也成为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月光》以前,福雷主要采用浪漫派诗人雨果、唯美主义诗人戈蒂耶等人的诗歌谱曲,形成了独特的洗练、格调高雅的抒情世界。而《月光》使人感受到诗歌与音乐的融合。“研究福雷的音乐对理解德彪西、拉威尔之后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会大有帮助。”田大成说。
朗读歌词事半功倍
法国艺术歌曲采用文学性强的诗歌谱写,语言是非母语演唱者的最大障碍之一。上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唱家还把法国艺术歌曲翻译成意大利文演唱。随着欣赏水平日益提升,观众越来越渴望欣赏原汁原味的艺术歌曲。
田大成倡导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中重视歌词音韵朗读训练。为了方便学习者掌握语音,田大成为书中唱词标注国际音标,并录制了全部的法语唱词朗诵,以及法语全部元音和辅音音标的朗读示范。读者可扫描书中“歌词对译”部分的二维码聆听。由于法语在阅读和歌唱时有着不尽相同的读音规则,因此在朗诵时,田大成特意选择了歌唱时的读音。“就我个人多年教授外国艺术歌曲的经验,最困难的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母语。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与情感联系最为直接、密不可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表示,可靠掌握语言,演唱歌曲才能心口如一,惟妙惟肖。
在多年教学中,田大成发现,朗读歌词对演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面对一首新歌,不要急于演唱,而应先做到正确地发音,熟读歌词,反复体会语言和诗歌的韵味,然后按乐谱的节奏朗读,最后再带上旋律试唱。”田大成指出,法国艺术歌曲的语言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密切,多采用通节歌曲形式,即旋律没有重复。而且作曲家们受印象派诗歌、绘画影响较大。因此,他建议演唱者多浏览法国18世纪画家华托的风俗画以及19世纪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体会其意境和表现手法,从而准确把握、诠释法国艺术歌曲。
卢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