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现代与本真|乐评
2023-06-02 22: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5月27日晚,国家大剧院第十四届五月音乐节落幕,大提琴家王健作为大轴艺术家登台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观众带来三套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用意蕴悠长的音符为五月音乐节的闭幕画上圆满句号。

今年在京演绎巴赫整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大提琴家不在少数。前有大提琴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扬·沃格勒作为国外艺术家在疫情后的首秀,上演整套“大无”的三小时“马拉松”式音乐会,后有青年大提琴家莫漠在同月再次致敬这套组曲。时隔两个月,大提琴家王健在本场音乐会中选择了半套“大无”,且打乱了演奏顺序——上半场演奏第一和第五组曲,下半场演奏第三组曲,在返场还加演了第六组曲的“萨拉班德舞曲”。

熟悉巴洛克音乐语汇的听众大多都有一个共识,即越简单的音乐线条往往可以构建越稳固清晰的音乐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回归本真,回溯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王健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为了呈现这套无伴奏组曲本身的逻辑之美,他摒弃了华丽的演奏技法,通过浑厚延续的低音与灵动轻巧的高音,展现出恢弘的声音效果。王健非常注重右手速度和力量感之间的平衡,比如在听众耳熟能详的第一组曲“前奏曲”中,他将分解和弦处理得更有流动感,没有因为功能性而刻意强调根音,而是将音符放置在一个更为整体性表达的乐句中,在高音与低音之间构建出空间感;又如第五组曲的“加沃特舞曲”,王健通过自如的运弓,在由紧凑跳跃的八分音符和顿挫有力的四分音符构成的前后长短句中,做出了极富音乐性的“措辞”与句读。

除了对音乐逻辑的呈现,声部平衡作为本真性的另一面也是王健在演奏中极为关注的一点。众所周知,巴赫的创作以复调音乐见长。尽管这套组曲的演奏主体是更擅长展现长线条之美的弦乐器大提琴,但单旋律的属性并不妨碍体现多声部的进行与扩展,这也是巴赫“大无”组曲的魅力所在。王健在演奏中十分注重和声效果,尤其在体现结构性的乐句开头,他往往将和弦音处理得很宽。王健对巴赫的理解绝不仅限于自己的乐器,他曾强调:“管风琴才是真正属于巴赫的乐器,如果没有进教堂聆听过管风琴,是无法真正理解巴赫的音乐的。”在第三组曲的“萨拉班德舞曲”中,他通过加重和弦进行在乐句中的分量,以及对某些低声部持续音的“点染”,不断追求一种在音响上的立体构思,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如管风琴共振带来的声音震撼。

“大无”不同于巴赫常规写作的平均律、赋格等复调作品,这套无伴奏组曲是以舞曲形式为核心创作的,融合了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四种欧洲古典的宫廷舞曲风格。因此,除了体现逻辑性与声部平衡,如何抓住宫廷舞所具有的节奏鲜明、轻快活跃的特征,在整套作品的演绎中也极为重要,而这恰是王健在演奏中所重视的。整体而言,王健对舞曲风格的处理更多会呈现出一种法国风味,即他倾向于更细腻的音色变化与明快的节奏划分。比如对三套组曲中三首西班牙舞曲风格的“萨拉班德舞曲”的呈现,他倾向于刻画更轻快的形象,并在其中加入对个别装饰音的点缀,使整体更具幻想的色彩。而在三套组曲的九首法国舞曲中——两首“小步舞曲”、两首“加沃特舞曲”、两首“布列舞曲”和三首“吉格舞曲”,王健对快速的节拍与琶音进行了主调化的流畅处理,颇有一气呵成的美感。

巴赫在原谱中常常不标注速度、音色和分句,因此这套组曲可塑性非常大,后世演奏家对作品的诠释也往往带有自己的理解。在王健的演奏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巴赫现代性的表达。比如他会在一些再现段落中做出更为随性自由的表达,不管是第一组曲“小步舞曲”再现段落的加快处理,还是第五组曲“阿拉曼德舞曲”再现段落更为紧凑的节拍,都体现出他对巴赫的独特理解;又如第三组曲的“布列舞曲”,这一观众极为熟悉的片段中,王健又加入了更为歌唱性的音乐线条,在原本短小的乐句中构筑音符的迷宫。

王健曾在《十三邀》的采访中提到,他并不贪恋舞台,在舞台上他更多是“想拉给自己听的”。在王健看来,音乐所讲述的更多的是人的情感、灵魂和故事,而巴赫则是打开其精神世界的钥匙。他说:“当我厌烦音乐的时候,我就独自演奏巴赫,它可以带给我朝向另一个精神世界的观望,所有的东西变纯净了,我的灵感也回来了。”

潘旦/文

刘方/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