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怎能“一啊了之”?|争鸣
2023-06-07 18: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都会出现衬词“啊”。

比如《彩色的中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比如《唱给小萝卜头的歌》“你走时啊,也才八岁多”,比如《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啊是嘎拉拉子唱歌尖噜噜忘记歌”,也包括《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此处的“哎”其实乃“啊”和“咿”的合音。

“啊”字发什么音?绝大多数人会说:太简单啦,谁不知道“啊”的发音是“a”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啊”字仅在句首才发“a”,除此之外都不发“a”。比如“啊,小溪小河手拉手”(《你我手拉手》)的“啊”发音为“a”,但前面所举四个例子的“啊”发音都并不是“a”。

这里就涉及到汉语发音的丰富多彩性。以“啊”字为例,不包括声调,其也至少有7个语音,这是因为语流中的“啊”会根据前字的字尾发生音变:前字字尾是a、o、e、i、ü时“啊”发音为“ya”,比如“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较为常见);前字字尾是u、ao、iao时“啊”发音为“wa”,比如“久不啊是嘎拉拉子唱歌尖噜噜忘记歌”;前字字尾是n时“啊”发音为“na”,比如“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na-i)”;前字字尾是ng时发音为“nga”,比如“娘啊”(《白发亲娘》);前字字尾是er、-hi时发音为“ra”,比如“你走时啊,也才八岁多”;前字是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时发音为“za”,比如“孩子啊你抬头看”(《万里春色满家园》)……

这还是普通话的情况,在方言土语中“啊”的音变就为千姿百态了。我们不要小看这种音变,因为它带来的不仅是声音激发方式和音色的改变,还带来节奏、音势以及精妙音高的改变。总之,“啊”的发音充分说明,汉语讲究语音的错落之美;我们对“啊”的误解也充分说明,汉语歌唱尚需大力挖掘和展示汉语音的艺术之魅。

此外汉语还具有声调——这是中西语言之间的最大区别,讲究平仄协调,以及较多使用双声、叠韵、同音反复等构词方式,从而显得音色多彩、音势多样、音高多变。正因如此,匈牙利音乐学家萨波奇·本采才会说:“汉语本身就是真正的旋律体系。”

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譬如,我经常听到音乐专业人士说中国戏曲的“说白”因为没有专门谱写音高所以“缺少音乐性”,比不上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这就暴露出对汉语的严重无知。赵元任发明的标记汉语声调相对音高起伏的“五度标调法”就是依据五线谱来制定,并且汉语声调的起伏姿态远比五线谱的“蹦式进行”摇曳多姿。比如,戏曲中的“说白”包括土白、韵白、念诗、数板、贯口、风搅雪等各种形式,音乐性和表现力都很强,远非以同音反复和阶梯进行为主的“宣叙调”所能比并。

汉语具有较强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汉语歌唱可以在没有语气词的曲谱上见机垫入“啊”等语气音。比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甘洒热血写春秋”没有语气音,却可以在“血”字末尾垫一个“啊”(发音为“ya”)字,从而显得语音峻拔、语气强烈,并好像多了一个漂亮的甩腔。

汉语歌唱教学没有那么简单,必须走出“书面腔”。更让人难过的是,有些教材还将语气音固定化,使得衬词单调、乏味。比如侗族大歌《小山羊》“小山羊啊遍地跑”,某版音乐教材就将衬词固定为“小山羊呀遍地跑”,其实大可不必。这里的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按照汉语发音规律,此处的“啊”发为“nga”音更顺口,更具色彩性;第二,在多段体的《小山羊》中,“小山羊啊遍地跑”的“啊”在不同的段落还可以辅以“ya”“ma”“ai”“lo”等发音(可以是普通话拼音没有的语音),让歌唱更为多姿多彩,也让学生得以体会汉语语气音的灵活多变性和多样表现力。

一个“啊”字即足以暴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歌唱教学的不足,那么其他诸如润腔、腔音、口劲儿、板式、行腔等方面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这同样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张燚/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