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可谓“大年”。不过在这大年中,这位钢琴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独奏会至今仍未在国内舞台上听到。这一遗憾终于在6月4日华裔钢琴家胡瀞云的音乐会上得到弥补。当天,胡瀞云在全新落成的上海临港演艺中心奏响“永远浪漫”——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音乐会,带来跨越拉赫玛尼诺夫整个创作生涯的多部钢琴独奏作品。
钢琴家胡瀞云,2008年获得以色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最高奖及最具观众人缘奖,自此正式开启职业生涯。随后,她又荣获美国纽约艺术家协会国际大赛钢琴首奖及美国《古典邮报》2018年度最具创新力演奏家奖。她是美国费城PYPA钢琴音乐节创办人及艺术总监、美国费城天普大学钢琴教授,施坦威钢琴艺术家。
黑白键上的多元底色
谈到拉赫玛尼诺夫,多元是这位作曲家的底色。而这套音乐会的选曲恰恰展现了“老拉”作品的丰富面相。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钢琴作品处于中心地位。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大师,他深知钢琴的性能和表现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创作确立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和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历史地位。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既吸收了李斯特的辉煌技巧和肖邦的诗情画意,又继承了格林卡的亲切质朴和柴科夫斯基的真情倾诉。他将这一切同自己的切身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作曲家一生留下了五彩斑斓的钢琴作品,除了四首重要的钢琴协奏曲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外,他的24首前奏曲、两套《音画练习曲》、两首钢琴奏鸣曲等都是钢琴文献中的璀璨名作。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较著名的有巴赫诸多作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胡瀞云这次音乐会的选曲可谓带我们走过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是他19岁在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时的成名之作,作曲家的天才那时便已显现。胡瀞云的选曲也着意于调性上的呼应连结,另外两首同为“第五首”的同名大小调前奏曲,则是24首前奏曲的珠玉之作。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改编而来的《E大调第三小提琴帕蒂塔》、从柴科夫斯基乐队作品改编而成的《摇篮曲》,以及深受“老拉”父亲喜爱的《波尔卡》,都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家本色,同时让我们意识到“老拉”的作品不只有忧伤的一面。改编者亦被后人改编,音乐会上还上演了科齐什改编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
《音画练习曲》(作品39)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作品共有九首,几乎均由小调写成,充满了阴郁忧伤的情绪,而宏伟的表现风格、意志坚定的节奏更让整部作品听起来悲壮且深沉,是拉赫玛尼诺夫所有钢琴作品中精华的浓缩。
如何诠释拉赫玛尼诺夫
胡瀞云这次的中国之行可谓“心无旁骛,钟情老拉”。无论是大师班、专题讲座还是音乐会,都紧密地围绕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诠释。无怪乎连钢琴家郎朗、王羽佳的老师格拉夫曼都曾表示,胡瀞云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给他留下极深印象。
对于诠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胡瀞云感性与理性并重:“虽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冷色系的,但他的音乐却充满了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必须去做很多学术上的功课才能理解,而是直指人心,所以他的音乐很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老拉”的作品技术繁难,但现场几乎没有听到钢琴家什么失误。不做作同时充满感情——可以听出胡瀞云在演绎上着力达到如此境界。
胡瀞云表示:“拉赫玛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下相距十二度的琴键,因此,他的作品里常有跨大度数的技巧需求。在和声结构上,许多不同的声部紧密交织在一起,经常让人摸不着头绪,被厚重的织体压着喘不过气。节奏的诠释也非常不容易,许多演奏者常常因为技术限制或是诠释得太过歌唱性,无法呈现音乐本身的美感。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线条优美,动人的旋律经常藏在复杂的和声与技巧困难的音群中,因此,许多人会为了展现艰深的演奏技巧,而忽略真正重要的主角旋律。因此,要将旋律演奏得好听,最关键的就是音色层次的掌握与踏板的运用。”
在深入研究作品的基础上,钢琴家的诠释并非一板一眼,可以听出她在改编巴赫的作品中调整了很多力度,甚至根据“老拉”自己的录音在《g小调前奏曲》的最后加入了低八度的G音,这种演绎思路显然是在表演的严谨与个性上作出了很好的平衡。通过分析乐谱、研究作曲家演奏录音以及现场条件的感知作出自己的个性诠释,这似乎也与音乐会的题目“永远浪漫”相契合。胡瀞云表示:“我弹的作品只要有他本人的录音,我一定会听。他弹琴的那种波澜不惊尤其令我震撼,尽管他的音乐是如此富有感情。但这种学习并非一味模仿,就像他自己在《音画练习曲》中表示的,他不希望给观众每一首曲子很明确的标题,而是希望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胡瀞云在师承与经验方面与拉赫玛尼诺夫皆有深厚渊源。她从小嗜读俄罗斯文学,梦想去苏联学习。尽管最后在家人的建议下赴美留学,但她在茱莉亚学院师从美籍俄裔钢琴家奥克萨娜·雅布隆斯卡娅,并在克利夫兰音乐学院追随俄罗斯学派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扬学习,这一学习背景奠定了她诠释俄派作品的根基。胡瀞云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探究与考索显然是持续性的,她的第三张个人独奏专辑便是与美国费城WRTI古典电台共同录制《胡瀞云:拉赫玛尼诺夫》,唱片2019年由Naxos和Centaur Records全球发行,荣获英国《钢琴家》杂志五星评价。
色彩斑斓的《音画练习曲》
对于下半场的《音画练习曲》,胡瀞云可谓下足了功夫,不仅演出,她在唱片与专题讲座中也都有很大篇幅围绕这套作品展开。
胡瀞云表示:“这套《音画练习曲》共有九首曲子。每一首曲子都各具特色,比如开始的第一首是激动、澎湃的,接着第二首a小调是非常冰冷、忧郁的。演奏技巧上也完全不同,比如第一首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第二首就有很长的乐句,到了第三首则出现很多八度分解和弦。这些都是对演奏技术的极大考验。同时,驾驭整套长达三十多分钟的作品,对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另外,还必须有绝佳的专注力及精准的情感拿捏。如第一、五、六、七、九首,都是需要瞬间爆发力的曲子,在每首之间将情感拿捏得当,并掌握当中的来龙去脉,且维持长时间的专注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九首曲子每一首都像是一个画面,每个人看到的情景不同。拉赫玛尼诺夫把他们当成音乐瞬间,他不希望钢琴家们把这套作品当成练习曲来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经常强调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高潮,胡瀞云表示:“这次再弹,感觉自己在音乐线条上更加自如了,在结构方面上也更能理解作曲家所想表达的东西。”
最后,胡瀞云分享了她对《音画练习曲》及拉赫玛尼诺夫作品诠释的要诀:“技巧上显然要磨练精湛,声音上要温暖厚实且如管弦乐团般富于变化,旋律处理上把握作曲家的悠长气息,层次上在演奏时要耳听八方分出主次,时间控制 (Architectural Timing)要能收放自如,音乐的口味不要过分煽情。”
据悉,在巡演之后,胡瀞云将回到费城筹办新一届的PYPA钢琴音乐节。未来,她还计划演出一套完全由女性作曲家作品构成的巡演曲目。
张听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