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爱乐被他“滞”住了|乐评
2023-06-25 22: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听完这场音乐会,我感觉自己像个满清遗老、像屠格涅夫笔下无限怀念旧俄时代的没落贵族。圣彼得堡爱乐乐团6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是我这几个月里最期待的一场,200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指挥家特米尔卡诺夫和乐团演出过同样曲目,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听过他们演奏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包括几次他们的音乐会都有很好的印象。尽管乐团还是那个乐团,可此次,阿列克谢耶夫指挥下一板一眼的拉赫玛尼诺夫实在难以让人共情。

钢琴家是2015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的三等奖得主丹尼尔·哈利托诺夫,正如对那届比赛的看法——他的音乐性显然远不如那一届备受关注的在他名次之后的卢卡斯·迪巴格。但也正如比赛所显现的,他的优势在于卓著的技巧。

《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全曲演绎相对最好的,一上来的钟声和弦在钢琴家松弛而深沉的触键下奏出,如冰泉冷浸。他的快速跑动平均清晰、举重若轻。同时,俄罗斯学派格外强调低音沉厚的声音,他在这方面的着力无疑也让“老拉”音乐深厚的一面展露得更好。钢琴部分,前两个乐章都以干练的速度、较少的渐慢示人,这让第二乐章略显缠绵不足,且有时音量会被乐团掩盖。最后两个乐章无缝衔接,余音未消散,一场好戏就开始了!尽管开始的动力性令人眼前一亮,但第三乐章中还是感觉钢琴家弹得有些太赶了,尤其左手部分交代得并不清晰,和乐团的合作充满棱角。在华彩中,对二度上行以及内声部的强调是颇富音乐性的,但我还是觉得钢琴和乐团部分的衔接停顿显得过大。当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指挥的问题。

关于指挥阿列克谢耶夫,这位特米尔卡诺夫的助理无论技术还是风格都与前者大相径庭,他的指挥技术更像为乐团缔造了璀璨荣耀的穆拉文斯基,不过在音乐上远不如这位巨匠深邃。他面对汹涌的乐队不为所动,仿佛手下指挥的不是充满瑰丽色彩的管弦乐团,而是教室里的双钢琴。他指挥平稳,看不出太多的力度幅度变化,这像我们常戏称的中等强度(Mezzo forte)指挥——只能指挥出中强、如温吞水的声音。说到优点,我觉得结构感把握得不错,速度大多数比较合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处理得干练大气。不足之处,他的指挥给我的最大感受还是“滞”,在上半场的协奏曲中,他显然对独奏与乐团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太多的调控,而且一些和钢琴十分需要合作的地方亦屡有参差。整体让钢琴的存在感过弱,二乐章提前量不充分的指挥方式经常让拨弦不够整齐。

“老拉”打动我们的,果真是旋律的美吗?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二个乐句,显然受到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的影响。我听到这突然意识到,“老拉”和“老柴”不同,他最大的魅力实际上在于旋律无止息的挚情与缠绵感,而音乐缺少了制造这种缠绵感的弹性速度,就会让旋律如松弛的猴皮筋一样,空有金玉其外,极端的浪漫也沦为空虚的苍白,这位指挥的处理正造成了这种效果。

聚焦下半场的“拉二交”,乐团的声音的确不错,但缺少抑扬顿挫。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厚实的低音声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次可能是由于指挥在低音声部的长线条乐句采取了硬起拍的方式,导致大提琴发音早于低音提琴从而不够整齐。交织的旋律中,每个声部都很精彩,但进来后没有指挥引领方向,便都退缩回去。主部主题的弹性速度做得生硬,第二次呈现时则缺失了“突弱”的表情。全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几处最需要感情宣泄的九和弦都被很平淡地交代了过去。第二乐章里,咄咄逼人的第一主题被指挥家节拍器一样均质的击拍方式打散,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乐团只有节拍而丧失乐句。第三乐章是最著名的,但处理得过于流动,叙说感变为嗫嚅,长线条的抒情不复存在。再现前,“老拉”笔下灿烂的音响如繁花散尽,感情由浓烈进入澄明之境,而这里指挥家也只是匆匆一笔带过。第四乐章是最好的一个乐章,这一乐章的音乐也是整饬有力的,全曲在遒劲有力的“三短一长”节奏中辉煌结束,博得满堂喝彩。

成立于1917年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有着十分雄厚的底蕴,又有穆拉文斯基、特米尔卡诺夫等诸大师的加持,将乐团带到了俄罗斯的巅峰级别。从当晚的表现看,弦乐是最出挑的,声线浓郁,似乎弓段的每一个部分都在歌唱,尤其中提琴前几位演奏家在“拉二钢协”中开始的长旋律展现出独奏家的水准。乐团的座次紧密,铜管位于舞台右侧,这样也更有利于塑造出质密浓厚的声音。

回到开头的思索,我们听经典作品的现场音乐会无外乎追求两种东西:精美制作出的声响、发自肺腑的音乐表达。我更倾向于后者。而当晚的“拉二交”,还不如今年我听的一场国内指挥与国内乐团的处理打动我,尽管客观地说,这两支乐团的实力是云泥之别。期待今后能听到更多如特米尔卡诺夫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老拉”那般的至情至性的演绎。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