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6周年之际,6月29日晚,“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盛大开播。晚会将流行歌曲与香港电影结合起来,百余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的电影人、音乐人、文艺界代表齐聚香港,为大湾区而歌。穿越光影与音乐的长河,粤港澳大湾区昂首阔步、乘风破浪、驶向未来。一首首经典影视歌曲带给观众满满的回忆与感动,让我们重温了青葱岁月里那些难忘的荧屏故事和动人的旋律,现场与电视机前,有人几乎从头至尾一直在跟唱。
晚会结束后,许多媒体刊发了关于这场演唱会的评论,“港星赢得很彻底,吊打内娱”等一时间成为热搜词。“内娱”被困在了“假唱”和“真唱”的旋涡中,“难听”似乎成为内地歌手的标签,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首先,港星胜在了选曲的经典。
整台晚会中,真正的专业歌手并不多,只有周深、阿云嘎、李克勤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他们也的确没有让观众失望,不愧是实力派歌手。观众称周深为“修麦第一人”,说明了他们的耳朵是敏锐的。
港星里也有不少“拉胯”的,为什么观众对他们的评价还这么高呢?我想,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选择了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星语心愿》《上海滩》等承载了一代人回忆的旋律一经响起,对于70后、80后的观众来说,情感的共鸣立刻代替了对声音的审视与苛求。
而对新生代而言,或许有些老歌他们并未听过,但经典就是经典,旋律的优美与上口是能打动所有人的。我常常感叹,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将好的旋律都写尽了,留给现在的创作空间已经不多了。
其次,改编经典需慎之又慎。
作为内地的实力派唱将,谭维维的唱功毋庸置疑,但她此次大刀阔斧地改编了经典歌曲《刀剑如梦》,却被网友嘲讽“下次别改了,太难听了”。
某年的中秋晚会上,谭维维曾演唱摇滚版《敢问路在何方》,将一首经典老歌改得面目全非,引起歌曲创作者的强烈不满,最后谭维维及其工作室不得不发微博道歉。这一次,秦腔味的《刀剑如梦》依旧未能获得听众认可,谭维维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回应:“评论已看,面壁中,再看进。”屡次改编,屡次失败,一方面百折不挠、越战越勇,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原创力的严重缺乏。
常石磊的邓丽君代表歌曲串烧,也有一些改编的痕迹,受到观众质疑,认为不如原版好听。
最后,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这场晚会。
香港回归26周年,大湾区成立6周年,站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待这场晚会,它绝不是内地与香港、台湾地区演艺界实力大比拼,更不是流量明星们的颜值角逐,而是一次演艺界的大聚会、大交流,是一次团结的盛会。用开放、理解和包容来看待这场晚会,才是更加理智的态度。所以,才有了汪明荃演唱《万水千山总是情》、徐小凤演唱《顺流逆流》虽有瑕疵,却依旧收获掌声如雷、点赞无数;吴京显然对话筒的应用还不够得心应手,但并不妨碍影迷对他的喜爱。同样,我们对待其他一些表现还不够完美的明星、特别是新生代明星,还是多一些鼓励和期待吧。发扬点娱乐精神,给他们更多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对内地娱乐明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心怀敬畏、内修德行、外强技艺没有错,但绝不应该把娱乐圈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非要争个输赢。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是一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个文艺从业者,只有自强自律(比如拒绝假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德艺双馨,才能在演艺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吴洪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