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重返上海:不求己悦,反求乐彰|乐评
2023-07-03 17: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6月24日晚,波格莱里奇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成为“爆款”,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新老乐迷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猎“奇”的心态,来见证“波哥”重返上海的演出。音乐会清一色肖邦晚期作品,而且没有小型体裁。写在节目单上的曲目也十分好记,若按照作品号来看就是从57到61,但用49来替换59的一套玛祖卡舞曲。

当肖邦遇上波哥,注定会爆发一场不折不扣的“较量”。一边是个人风格鲜明的“诗人”作曲家,一边是同样个人风格强势的“鬼才”演奏家,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情形也不过如此。究竟谁的个性会更胜一筹?——谜一般的问题,也是音乐会一票难求的原因之一。当《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瞬间变换色彩的和弦敲响时,对于有心理准备的乐迷来说,虽不至于被打垮也不会受迷惑,却教人立刻屏息凝神,洗耳恭听。引子开端和弦的泛音式分解,本可以营造出余音袅袅、浮想联翩的梦幻体验,连续四个句式相同的上行琶音,也该有着相仿的节奏处理。在波哥的弹指间,没有理所当然,只有出其不意:不规则的节奏分组、不相干的走句处理,听起来随心所欲,实际上深谋远虑。

常有人把波哥的演绎方式称为对音乐作品的“解构”,因为他可以把具有高度风格辨识性的肖邦音乐弹到让人怀疑作品的出处。不夸张地说,有些瞬间真是被处理到“面目全非”,让人以为误入了一首从未听过的新作。这一次,他在“幻想曲”转入B大调上的慢板部分,慢到如入无人之境,只有个体心灵直面苍茫的天地。歌唱性的表达被一个个独立而执着的音符所取代,它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们似断非断,每一个后来的音仿佛都是从前一个音的泛音“响晕”中生长出来的:它们都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表面无比沉静,内里却异常丰盛,并且生生不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也是波哥潜在的演奏观念:每一个音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值得被精心照料与认真对待。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四个乐章作不间断的连续演奏,以及在《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57)之后利用等音不作停顿地直接进入《升F大调船歌》(作品60)。这一切并不是他的别出心裁,而是他与肖邦的心灵之间的奇妙默契。

如果要举出全场最精彩瞬间的话,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无论如何,整体都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他能让左手与踏板一起强调低音区的持续轰鸣,让右手主题线条埋没在整体音响的巨浪洪流中,也能让一个右手高音区的主题短句呈现出先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色。有时候他会凶猛到几乎要把钢琴砸烂,有时候又如躬身于摇篮前的伟岸慈父般用最最温柔的指触爱抚着琴键。但骨子里他还是个“硬汉”,用“铁血柔情”来形容他的声音表达似乎并不过分。

盘点下来,还是更欣赏他对“奏鸣曲”的独到见解,尤其是第三和第四乐章,这是一种哲学化的表达。不像他在专辑中那样用奇特的弹性节奏来处理“开门见山”的主部主题,这次现场波澜不惊的开头,节奏上貌似很“老实”。突然,冷不丁的重音、痉挛性的震颤,才让人又意识到面前的演奏家是史无前例、独一无二的波哥。仿佛作曲家写下的乐谱在他心里还是一“毛胚房”,必须经过他的指尖才能被“精装”起来。的确,不被任何既有演奏版本,甚至是作曲家的乐谱指示“带节奏”,才是波哥的本色。广板乐章主题极致慢速,气息却从未中断,凭靠的是坚实低音之上的绚丽泛音与纯透高音的共振和鸣。顿挫感强烈的附点节奏、层次感分明的声部线条,有种别致沉静的疗愈感,最终导向了绝对的寂静。尾声的气若游丝,是为末乐章从暗流涌动到主题轮廓逐渐显现成型的生长过程的铺垫。复杂的织体结构往往是作曲家晚期创作中不可回避又不约而同的音响智趣所在,同时它也加剧对听觉感官的考验与人的感性结构的深层塑造。对钢琴各个音区与音色特点与踏板的轻重缓急已然了如指掌,这些在波哥的末乐章中展露得淋漓尽致。这时候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钢琴已经是他身体之内的一部分了。他没有刻意接近作曲家的意图,而是充分发掘谱面指示的乐音系统背后所蕴藏着的声音自身的潜能,让这种声音自身的巨大潜能显现并释放出来,“心领神会”地与肖邦音乐内在精神“合律共鸣”。

波哥返场加演了两首同样来自肖邦的小型体裁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45)与《E大调夜曲》(作品62之2),而且是主动加演。情理之外又意料之中的停顿,倘若有学生这样弹一定会被老师批评的。因为天才不可模仿,波哥只有一个,这些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是自洽的。同时,我们也被这种自觉自律的声音表达所感动,因为它们满有诚意,是一种“不求己悦,反求乐彰”、真正对音乐的奉献精神。

孙月/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