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选手柴赛获佳绩,指导教师分享备赛经验
2023-07-13 18: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17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选手罗超文、蒋熠颖以出色的表现分别获得第三名、第四名。赛后,本报采访了本届比赛的中国评委,详细总结顶级大赛对选手的要求。获奖选手的指导教师也分享了备赛经验。

罗超文选曲突出个人音乐气质

“本届比赛的选手整体水平不错,有不少选手在演奏中都有闪光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中国选手表现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前两轮比赛中有很多亮点。”小提琴评委、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黄滨认为,柴赛这样的顶级赛事对选手的考量是很全面的,比如,对音乐整体的表现,对不同曲目风格的精准把握,独奏能力,与钢琴、乐队的合作能力等都要出色。

“每一轮比赛结束,罗超文在央音附中时期的指导老师王泓教授都会跟我联系,我们认真讨论罗超文哪些地方发挥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空间。”张佳表示,罗超文的进步,得益于王泓教授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离不开王老师多年的栽培和关爱。“每一轮比赛他都做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享受音乐,把他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了。从这一点讲,已经非常圆满了。”

罗超文今年刚刚本科毕业,他的指导老师张佳介绍,柴赛这样的顶级赛事曲目量非常大。三轮比赛,每一轮时长达到50至60分钟,对选手的体力、心理、专注度都是极大的考验。这些规定曲目要求选手必须同时拥有最高级别的技术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柴赛参赛曲目的风格跨度也极大。因此,张佳在帮助罗超文备赛时,聚焦于把每一位作曲家的不同风格展现出来,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呈现想要的音乐画面: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特点,也要展现罗超文的优势,突出他个人的音乐气质。“比如,舒伯特的《幻想曲》极具抒情性和歌唱性,他的性格与这首作品的音乐气质非常契合。这首作品是公认最难的一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而罗超文的技术处理很干净,他很好地完成了特别棘手的小提琴部分,在第二轮比赛中表现非常出彩,现场反响特别好。”张佳说。

蒋熠颖把中国作品带到世界舞台

“第一轮和第二轮比赛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小音乐厅举行,这个厅的声音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在演奏巴赫作品的时候,声音的混响帮我找到巴赫作品特有的味道。”蒋熠颖说,现场观众特别热情,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跟随演奏者的音乐。她回顾,真正备赛时间不到一个月,参赛曲目中还有两首是从来没学过的,在短时间内从背谱到尽善尽美地展现音乐很不容易。她的手有腱鞘炎,不能练习得太多,就要多动脑子。蒋熠颖分享了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对好的音乐表达效果的经验:“对于每个音的掌控不光靠肌肉记忆和练习,更要把每个音都想得很明白,大脑要特别清楚音乐要表达什么,这样效率就比较高。”

蒋熠颖在第二轮比赛中选择了中国作曲家陈疏赢的小提琴作品《姑苏吟》,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介绍,这首作品比较有现代感,并非那种一听就很传统的中国曲目,但它又具有一种江南韵味。在演绎这首作品的抒情段落时,蒋熠颖用飘渺的、具有空气感的声音来表现小提琴绵长的旋律线条,如同钢琴演绎出的流水般的效果,用这样的音色、质感去表达自己内心对中国江南气质的认知。“通过我的演奏,一部优秀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得以带到世界舞台,让更多人听见,我感到非常自豪。”

【相关新闻】

中国大提琴选手止步第一轮

“本届比赛共有25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提琴选手入围,这些选手实力强劲。其中,俄罗斯选手普遍声音非常醇厚、洪亮、通透、有质感,姿势、手型很规范,运弓沉稳有力,能感觉出他们很重视基本功训练;而韩国选手的特点优势在于音乐表现细腻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技巧把握近乎完美。”本届比赛评委、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研室主任马雯表示,获得第三名的韩国选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年仅19岁,但其演奏无论从技术还是音乐的诠释来看,都远远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水平,他的现场表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发展潜力无限。

马雯分析,柴赛要求的曲目量非常大,且涵盖范围很广,三轮比赛的曲目都不一样。大提琴决赛除了必选曲目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之外,选手还要自选一首协奏曲。同时准备三套三个小时的曲目,选手需要具备很强的实力。能冲进决赛的选手都常年参加各种比赛,从中不断学习成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近年来,中国大提琴学生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比如,本届比赛有一位中国选手入选,但他止步第一轮。不过,想要在这种高级别比赛中获奖,还需要多方面努力:学生对音乐充满热爱与执着;老师也要更努力去发现学生的天赋,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徐丽梅/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