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落下,浪潮扬起|乐评
2023-07-13 18: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从音乐会曲目构成来看,7月7日、8日晚上演的“指尖的世界:廖国敏、孙榆桐、沈凡秀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或可被概括为“泛调性的”——四首乐曲涵盖西方浪漫主义早、晚期,现代主义时期及中国当代作品,它们所呈现出的迥乎不同的风貌,为听众带来了妙趣横生的聆听体验。

当晚几乎座无虚席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闪耀的聚光灯、钦羡的目光与如潮的掌声倾注于95后钢琴家孙榆桐身上。年少时即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的他,近两年更是因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和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的上佳表现而为国内乐迷关注。2022年,孙榆桐在克莱本1/4决赛中演绎的肖邦《f小调幻想曲》(作品49号)令人印象深刻,他挥洒自如的演奏状态和不落俗套的音乐处理使他脱颖而出杀入半决赛。而此次孙榆桐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的肖邦《f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1号),亦是举重若轻:第三乐章呈示部中对自由节奏的处理显得决断和简洁,带着难以掩抑的兴奋。从玛祖卡节奏中被分裂出来而贯穿全曲的三连音节奏型,在钢琴家的十指下被解构得清晰、连贯、跃动、轻盈。乐队在该乐章中的作用以铺垫和衔接为主,与独奏之间的互动是绿叶与红花的共舞。乐队从钢琴句尾的余音中悄然现身,并在后者轻灵的“小步舞”背后扮演着群舞的角色。第二乐章作为肖邦本人最喜演奏的片段之一,其音乐风格的“浪漫”恰恰是他内心浪漫情结的写照、外显。主部主题唯美飘忽如天鹅之羽的触键和缠绵悱恻的颤音,塑造了优美自然的旋律曲线,像春日沿着林中小路通达澄澈见底的池塘,天空明朗,阳光艳而不骄。此乐章中气氛与情绪的变化丰富,而孙榆桐的处理并不显得细碎和割裂。从整体演奏看来,孙榆桐在现场希望呈现给听众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音乐中的惊喜”,在演绎经典时寻求框架内的“反差感”——个性与自由。而他的返场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第83号),比之其本人在6年前的演奏,少了一分狂热激进,取而代之的是“胜似闲庭信步”的潇洒自如。人格的成长之于音乐,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推动力,在音声与人生的深处涌动。

约翰·凯奇的惊世之作《4分33秒》要求演奏员全程静默,将“偶然音乐”之偶然和“梵我合一”的宇宙观推向极致。指挥廖国敏持谱走向台前,挥棒先后示意弦乐组的不同声部,乐手随之摆出演奏姿势而后放下。观察廖国敏的一举一动,听众或许可以推测,在他的心中存在着一首小曲完整的感性样式。而短短几分钟内从观众席四面八方传来的咳嗽声,亦不得不使人怀疑,凯奇在此曲中是否也暗藏着来自作曲家淡淡的讽喻意味?

圣-桑题献给李斯特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作品78号),主角其实并非管风琴。一袭黑裙背对观众坐于音乐厅正前方顶端的沈凡秀,与管风琴在这首交响曲中的地位何其类似——所谓“天外飞仙”,一个“不属于”管弦乐队的乐器,它的音色给乐曲增添了浓郁而新奇的色彩和意味。此次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绎,仅在第一乐章第一部分的中部结尾,管乐略有差池,而整体仍在廖国敏的引领下保持了圣-桑优雅自由的风格。

8日晚的音乐会,由青年二胡演奏家高白合作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演了青年作曲家吴一昊创作的二胡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对合之外》。此为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展演作品,展现了吴一昊这位会演奏二胡的作曲家对开拓二胡音色所作出的探索。预制低音二胡的实、泛、滑音出现在交响乐队之中,仿佛虚空中开天辟地的盘古。过密和同质或许是一个必然过程,此间蕴含着灵感迸发、走向新质的潜能。指尖与符尾从低空落下,而音乐之浪潮在此间升起。

佟斯琪/文

牛小北/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