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杂志《歌剧新闻》第一期曾有一篇探讨21世纪谁是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继任者的文章。作者排出了三组当时当红的世界顶级男高音,包括维拉宗、何塞·库拉、里奇特拉、理查德·利什、瓦尔加斯等九位男高音。可惜,日后这九位超级明星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新“三高”组合。对于男高音,尤其是在世界歌剧“大码头”唱头牌的男高音而言,同行即是死敌,且人人个性鲜明,用大把时间携手在同一个舞台上“浪费时间”实在太难了。
“中国三大男高音”的出现其实也与世界“三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世界“三高”在国际舞台上风靡的影响,2000年前后,中国舞台上也时不时地冒出个临时搭伙的“三高”组合,但都没能固定下来。直到2011年魏松、莫华伦、戴玉强的“中国三大男高音”组合在人民大会堂横空出世,进而频频亮相中外舞台并大受欢迎,这个组合才真正固定下来且一唱就是12年,重要的中外演出超过一百场。用中国三大男高音全球巡演音乐会总导演张树荣的话说:“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最佳组合!”在他们演唱的中外作品曲目库中,中国经典作品超60首,歌剧唱段、民歌、艺术歌曲、新民歌、影视歌曲、流行音乐几乎无所不包,“全能”的“中国三大男高音”成为一张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响亮名片。
因“三高”而“三高”
回忆起“中国三大男高音”品牌的创立,张树荣认为其缘起可追溯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2001年6月23日在故宫午门广场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作为北京文艺台台长,张树荣全程参与了这场盛大演出的主要策划和组织工作,并负责联合全国23家立体声广播电台与央视同步,在全国范围进行现场直播。人们发现三个顶级男高音的组合不仅好听、过瘾,还极具听觉的刺激感。所以,不久之后国内舞台上“中国三大男高音”的各种组合纷纷亮相,包括戴玉强、莫华伦、魏松都分别与其他男高音有过“中国三大男高音”的组合。“但大部分组合都是一次性的。”张树荣回忆,真正意义上由魏松、莫华伦、戴玉强组成的中国三大男高音的第一次亮相,是2011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三大男高音世界巡演北京演唱会”。而确定这三人组合则是2009年12月30日在沈阳举办的“辽宁新年音乐会”上,因为这场音乐会中“中国三大男高音”大受欢迎。转年的三四月份,戴玉强就提议,“干脆咱们就把这个‘三高’组合固化下来吧!”
2011年,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从戴玉强口中了解到“中国三大男高音”的筹划表示非常赞赏,随即决定将其作为北京市的文化品牌由北京市参与推动其世界巡演。
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三大男高音”正式在人民大会堂首秀,一炮走红;转年的1月21日就在纽约林肯中心举办首场海外音乐会。那一年,正值伦敦奥运会举办,作为上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中国三大男高音”异常活跃,一口气先后在澳门、香港、伦敦、爱丁堡、弗莱堡、弗洛伊登、科隆、伦敦进行巡演,声名鹊起。尤其是两次伦敦演出,一次是作为北京的文化大使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放歌,另一次是在英女王伊丽莎白登基60周年纪念盛典上由多明戈隆重介绍给女王及全场观众,“中国三大男高音”首秀的第二年即迎来高光时刻。
好听、好看、好玩
北京市委宣传部为“中国三大男高音”的定位是“世界文化请进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三大男高音”全部是西洋美声唱法,实力是中国歌剧界的“天花板”。演出用纯西洋美声演唱,西洋管弦乐团伴奏,曲目范围横跨中西与各种风格,这样的“三高”在全球范围也是第一次出现。
张树荣总结“中国三大男高音”的制胜法宝是:好听、好看、好玩。他说,那时这三位男高音都正值他们歌剧舞台的巅峰期,可谓千锤百炼,而且三个人的声音类型有很大区别,戴玉强的抒情性声音又高又飘;同样是抒情男高音,莫华伦的声音更加热情,富于爆发力;作为少有的戏剧男高音,魏松的声音更加坚实、强壮、厚重,一往无前。可以说三个人在音色和质感上有明确的辨识度,闭着眼睛也能确认哪一句是谁唱的,即便在合唱时观众也能分辨出每一位歌唱家的声音,这样的组合并不容易出现。而三位男高音多年来建立的友情和默契,也让他们在舞台上相互支撑,从不会出现任何技术上的闪失。
“好听、好看、好玩”的秘诀是“接地气”。作为“中国三大男高音”总导演,张树荣特别在意接地气,“这十多年来,我们走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无论是在伦敦、纽约、洛杉矶、科隆,还是东南亚各国,‘好听’‘好看’是根本,最关键的还是好玩。三位男高音丰富的舞台经验能让每一首歌进入情境和故事当中,都会让当地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记得在爱丁堡演出前,我在商店里看到苏格兰男人穿的花格裙,灵机一动,当即买下了三条。直到返场时才让蒙在鼓里的‘三高’穿上,当他们再次登场时,不仅全场观众乐翻天,连指挥和乐团都站起来鼓掌。爱丁堡艺术节的负责人兴奋得演出一结束就跑来邀请他们第二年再来。”
亲历“中国三高”高光时刻
2012年的1月,“中国三大男高音”踏出国门在纽约开始了世界巡演的海外第一站。当年9月,我作为《北京晨报》记者跟随指挥家谭利华率领的北京交响乐团正在欧洲巡演,9月16日在科隆与“中国三大男高音”相会。这是一场北交与科隆一支合唱团合作的演出,上半场由北交带来一套音乐会作品,包括威尔第的歌剧《那布科》序曲和开场大合唱、“中国三大男高音”演唱歌剧《图兰朵》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以及多首中外名曲。
演出当天下午,北交、“中国三大男高音”第一次与科隆的音乐家合乐。当三个人开唱“今夜无人入睡”时,莫华伦的第一声就让德国合唱团的歌手们吃了一惊,他们相互递着眼神偷偷竖起大拇哥,紧接着魏松那浓烈强悍的声音让他们不敢相信地睁大了眼睛,接下来是戴玉强那漂亮的又高又飘的声音……演出事先并没有计划合唱团女声部加入中间的过门,而是由乐队代替。但合唱团却临时起意,只见女声部声部长向大家递了个眼神儿,那段合唱就自然流畅地飘了出来,妥妥地把“中国三大男高音”送到云端,让他们在那里唱出最后那段豪情万丈的high C,由此成就了中德音乐家默契合作的一段佳话。
还是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周,7月25日,“中国三大男高音”作为北京市旅游局特聘的北京旅游形象大使,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世界巡演演唱会。三个人幽默风趣又极具实力的演唱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喜爱,还赢得了意外的邀请——于当年的11月19日,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举办的“英国皇家综艺晚会100周年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盛典”上演唱。
这场演出中,“中国三大男高音”的登场非常特别,同样在盛典上演唱的多明戈再次登台亲自向女王和全场观众隆重推出“我的同行——非常优秀的中国三大男高音”。这场演出中,“中国三大男高音”虽只献唱了《我的太阳》和《凤阳花鼓》两首中外名曲,却掀起了全场最高潮。尤其是《凤阳花鼓》,虽然英国观众听不懂中文,却能通过三个人的情境表演乐翻了天,就连英女王脸上也满是笑容。那场演出结束后,我们三位中国记者刚刚走出阿尔伯特大厅就被观众误认为是“中国三大男高音”而纷纷要求合影留念,由此可见“中国三大男高音”在英国也特有观众缘。
12年里,“中国三大男高音”走遍祖国大地、唱遍世界各地,深受中外观众喜爱,到今天依然常演不衰。张树荣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轻骑兵化”:没有“御用”乐团和指挥,整个运营团队只有七八个人,到哪里就与哪里的乐团和指挥密切合作。运营成本很低,行动方便敏捷,称得上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多方面成功的典型案例。
李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