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育日益升温,美育考试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了“美育中考”,随之不仅是“音乐进中考”,而且普通学校的音乐期末考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通常音乐课期末考试的方式与其他学科一样,采用试卷考试,教师们只需把平时在课上所教的音乐知识浓缩在一张卷子中,让学生答题即可。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音乐是爱的食粮”,音乐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更是一种情感的奏鸣、心灵的抒发,它的力量远超了纸面上的答案。
美育考核已是大势所趋,而身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抓住当前的政策优势,将音乐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思考如何让成绩与育人效果实现和谐统一。
当我们把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变成和其他学科一样的知识性教学时,会看到南辕北辙的现象。以当前最流行的试卷考核为例,其音乐考题无外乎就是一些乐理题和音乐常识题。从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角度看来,这些题目简单又基础,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真是如此吗?笔者在批改课后音乐练习题时发现,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是空白或者是随便写写敷衍了事,错误率极高。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题目学生依然不明白呢?
在学校音乐课上,教师们教授音乐知识时习惯用口述的方式。比如,说到三连音,老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三连音的样子,告诉学生长成这个样子音符的叫三连音,或者再带领学生一起打一遍拍子,新知识的讲授就到此为止。到此为止,音乐的学习都是没有感情的,学生遗忘也是正常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我,我可能会记得;让我参与其中,我才能真正学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当我们想要学生记住并掌握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只有让他充分体验到知识点的运用,才能在他的脑海里甚至是心里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上面这个三连音的例子,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准确唱出三连音的节奏,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靠近。中文有很多三个字的词语,哈密瓜、西红柿、巧克力等,这些三字词语的节奏与三连音的节奏相似,比起用复杂的专业术语解释,这样生活化的举例不是让学生领悟得更快吗?这样当他们再遇到三连音时,脑子里就能一下子反应出三字词语的节奏,一个知识点就这么简单迅速地掌握了。
小学生总是好动的,尤其学生都觉得音乐课是一门放松好玩的课,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做什么的都有:前排同学认真听课,中间同学看课外书或写作业,后排同学讲话聊天,教师常常因为整顿课堂纪律而头疼。或许每个学生都听过教师的一句经典台词,“你们班是我带过的最差的学生!”但这句话对学生并不能起到什么威胁作用,反而成为了调侃的谈资和放纵的根据。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既然学生喜欢玩闹,音乐课为什么不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呢?
我看过一段国外小学音乐课堂的视频,视频中老师让学生们用竖笛来演奏乐曲,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地坐着吹笛,有的人翘着二郎腿,有的人单手插兜,有的人甚至不吹而是在玩竖笛。音乐老师并没有去管束他们,而是和其他好好配合的同学一起演奏音乐。但即使这些学生没有专心地在演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影响周围其他的同学。看似是无序的课堂,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音乐一响,再调皮的学生也知道不能捣蛋。这样的音乐课堂相比于我们板正地坐在座位上要舒适得多,我想孩子们也更希望用自己觉得放松的方式来学习音乐。
聆听和感受的方式不只是靠耳朵和眼睛,我们音乐课教学常常与我们的音乐考试一样死板:欣赏课就是多听几遍音乐,感受它的快慢和音乐情绪,歌唱课就是唱旋律、唱词,几乎都是同样的套路。这样的音乐学习又怎么会让学生喜欢呢?他们当然会选择其他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去做。事实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好动的特点,来引导他们学习音乐,让学生用肢体来感受音乐。例如,体会音乐的节奏,除了我们常用的身体声势,还可以用一些道具辅助:用“Penbox”,即笔的不同部位在桌子上滑动,制造不同的声响;还可以用纸杯,通过手与杯子的移动配合来感受节奏;还有用塑料袋,手抓塑料袋的声音再配上脚步的声响,也能创造出独特的效果……通过这些小活动,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会更深刻,这些都是很简单快捷的方式,在音乐课堂中就能实现,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音乐的学习绝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如果音乐教师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教课,结果一定会令人大失所望。美育考核更不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应试工具。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我们要通过音乐课来缓解而不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让音乐教育成为维护健康心理、释放压力、激发想象,使学生们学会创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遵守规则的路径。总之,通过音乐的学习成为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人,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终极使命。
郭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