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澜的极限幻想|乐评
2023-08-04 15: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人类的幻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的根源所在。对于艺术家来说,一切创造力与表达欲以及对艺术的高度敏感与热忱,可能都离不开最初混沌模糊,但又色彩斑澜的幻想。7月28日,指挥家洪毅全、钢琴家张昊辰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极限幻想”音乐会,以两首幻想色彩鲜明、能量巨大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听觉体验。

张昊辰在上半场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令人印象深刻。从第一个音开始,张昊辰展现了极为优秀的控制力:左手的八分音符在稳定运动的律动中,隐隐透出一点对调主音G音的强调;右手的主题气息绵长,音色朴素却绝不乏味,对照乐谱上“叙述的”(narrente)标记,听来果真有娓娓道来之感。第一乐章的小行板中,张昊辰似乎对音乐生长的过程着色更多,这意味着织体的更换、乐句的划分都是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枝蔓而非需要过度强调的“变化”——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建立音乐中的结构感,使音乐在一定结构范围内听起来更“整”。与之类似的处理还有第一乐章中的华彩段落。在这段近五分钟的独奏中,张昊辰在技术游刃有余的前提下,十分强调音乐整体的推进,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听来一气呵成。不过,当一段音乐本身结构偏长、还有大量的技术片段充斥其中之时,强调整体性对于没有太多聆听经验的观众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挑战。是注重勾勒小结构中的细节以时时抓住听众的耳朵,还是坚持保留大结构带来的贯通力量,恐怕就是每位艺术家见仁见智的选择了。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张昊辰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的决赛曲目便有这首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上文提到的华彩段落在当年赛场上被时年19岁的张昊辰演绎得清晰且工整。14年之后,今日的版本更像是一个完整且有机的整体,乐句与结构的边界不再被强调,但是涌动的力量却成倍增长——相信今时今日,钢琴家本人已经有了答案。

当晚乐团在洪毅全的带领下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在上半场的协奏曲中,乐团既有如第一、三乐章对不同音乐形象收放自如的演绎,也有第二、四乐章对于快板疾而不乱的演奏能力。另外,从现场与独奏合作的角度可以看出洪毅全丰富的舞台经验:每当乐团与独奏的配合稍有松动,洪毅全都会不易被观众察觉地通过指挥引领乐团与独奏回到正轨,所以大部分问题在被发现之前就已及时矫正,整体完成度很高。

下半场的《幻想交响曲》,从音乐本身来看,这首五个乐章的标题交响曲的一大特征在于使用了“固定乐思”来代表作家心中的爱人。实际上这一主题来自1828年柏辽兹创作的康塔塔《埃尔米尼》(Herminie),这部作品与《幻想交响曲》的故事内核多少有些近似之处。

在当晚的演出中可以听到洪毅全对于细节的把握十分到位,横向的乐句方向明确,纵向的织体层次又很分明——这正是观众在聆听一位配器一流的作曲家时所期待的。第一乐章,引子开头木管组声部的迭次进入准确而又细腻,弦乐带弱音器的音色控制得极好,呈示部一浪高过一浪的固定乐思和弦乐如心跳一般的织体也都十分生动;第二乐章洪毅全选择了加短号的版本(根据骑熊出版社的考据,这一短号声部虽然在手稿中出现,但并非与成稿同时写就,甚至有可能并非柏辽兹本人所写),仿佛为音乐镀一层金边;第三乐章弦乐的歌唱性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第四、五乐章乐团更是开足马力,将怪诞的幻想推到极致。有些遗憾的是,前两个乐章的整体呈现,似乎乐团还没从上半场的“普罗”中抽离,仍在寻找合适的演奏状态——这导致第一乐章虽然各个主题的演绎上佳,但影响听感的小失误也存在;第二乐章的圆舞曲整体不可谓不流畅,可若追求听感上的舒适,恐怕还略有不足。不过从第三乐章开始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开头英国管与双簧管二重奏隽永悠长,营造了极好的空间感;长笛独奏与一提琴声部音色可谓水乳交融;固定乐思一句,弦乐的铺垫厚重扎实,木管组在弦乐基础上像一缕阳光般将主题唱出来。总体来说,下半场的《幻想交响曲》作为两晚演出中的第一场,可算得一个成功的开始。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近日大雨倾盆,国家大剧院等演出机构集体取消最近几天的演出。大雨之前听的最后一场恰恰是7月28日的“普二”与“幻交”,算是乘着幻想的翅膀迎接大雨。期待风雨过后,天气放晴,让我们看到更多闪耀着幻想光芒的艺术佳作。

王平/文

牛小北/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