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流逝的时间,逆着遗忘演奏|乐评
2023-08-11 13: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指挥家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携手第三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选手吉本梨乃(Rino Yoshimoto)首次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上演了一场19世纪两位作曲家之间关于“D调”的浪漫对话——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和德沃夏克《d小调第七交响曲》作品70。

音乐会当晚,偌大的上海交响音乐厅座无虚席,有不少是家长携小朋友的组合,想必是慕名而来,一睹这位00后小提琴古典新秀的风采。来自日本的吉本梨乃是去年斯特恩比赛十分亮眼的选手,当晚在上半场作为主角担当演绎了勃拉姆斯创作生涯中惟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面对这部厚重的作品,吉本梨乃充分展现了远超年龄的持重与克制。在第一乐章一段长达三分多钟考验演奏者定力的独白自语中,她尽情地释放小提琴自身蕴含的内在潜力,在抒情与炫技之间保持着近乎完美的动态平衡,而在这均衡背后,其运弓落位又隐匿着某种深刻的东西。尤其是那段独奏兼与乐队交织的第二主题旋律,吉本梨乃近乎理想地呈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绵亘气息与弧线乐句,并赋予每一乐句以歌唱的生命力,最后似乎就连旋律都眷恋地停留在其琴弦上,不舍离去……

如若用一句修辞去形容第二乐章的场合感,那应是一个“浪漫的场域”。当双簧管吹奏出略带时间荒芜感的低垂声线,小提琴随之附和、升华,在高音区无限趋近澄明的音色自在流淌。吉本梨乃凭借运弓、揉弦对音色的独特处理,折射出浪漫的多种面向,让在场听众通过听觉感应到光与色的视觉空间,而这也是她自己的心愿——“成为一位拥有独特音色的小提琴家”。吉本梨乃的音乐有一种缱绻、隽永的力量,能让人的心绪随着她的弓弦起伏跌宕,在音乐的动态中,遇见每一个瞬息万变的自己,最终找到内心的归属。

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富创造性与炫技性的第三乐章,独奏与协作在不同层面有着各自的困难度,吉本梨乃于弓弦之间展示着演奏家与乐队在协奏、合奏、竞奏三个方面彼此交融、对抗所迸发出的无限张力。在此,音乐的感染力竟直接从那惊人的技巧中流溢,每一处细节构建一个场景,在稍稍碰触后又旋即收回。其带有暖色调的琴音不仅诠释了技巧的内涵,亦唤回了炫技一词的原初本义。作品结束后,在现场观众持续的“安可”声中,吉本梨乃数次返场,加演了两首不同风格的小品。

音乐会下半场,调性色彩由D大调至d小调的转换,音乐情绪亦经由明媚跌入忧伤。乐章开篇,弦乐组在D持续音上不安的拉锯为第一主题铺上了一层踌躇彷徨的底色,随即与田园风木管组的对话又似乎将之前的阴霾一并扫除。徘徊于明媚与忧伤之间,二元对立的辩证主题亦是整部作品的缩影。指挥家与上海交响乐团的配合默契十足,他对乐句的每一次起落拥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与把控力,能够提前“预见”主题发展的此起彼落与音色渐变的此消彼长,如同星尘下坠时及时牢牢抓住每一粒漂浮不定的尘埃。

德沃夏克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选择留在故土而非远走他乡,因此,如果说其创作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他的民族信仰。作品第三乐章便完全是其民族乐派风格语汇的全然彰显,欢快的舞蹈性节奏以猝不及防的姿态冲破暗淡小调的牢笼,浓郁色彩的波西米亚风更是一度将在场听众的距离感拉近。作品末了,由单簧管和大提琴陈述的忧郁主题将听众的听感官直觉经验再次折返至第一乐章伊始不详黑暗的氛围,听觉重心好似被拽进海底的黑洞漩涡,但好在那一线光亮尚存,最终乐队在滞重的长距离跋涉下抵达光明之通途。

同样是夏天,维也纳和上海,时隔140年,顺着流逝的时间倒带回忆,音乐铺陈了一整个夏季,时间似乎在原地打圆圈。乐声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刘雨矽/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