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规模圆号比赛举办
2023-08-13 18: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职业青年组第一名熊闱墨在决赛现场

圆号作为铜管届界获国际大奖最多、中国乐手在欧美乐团任职最多的乐器,近年来尤为受到瞩目。7月26日至8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圆号手齐聚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会堂,参加中国圆号界的盛宴——第二届亚历山大(中国)圆号比赛。本次比赛共有五百余名选手报名参赛。据悉,这是中国音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圆号比赛。

多样化选拔圆号人才

从组别、形式上看,本届比赛力求多样化、科学化地选拔出最佳人才。

此次比赛的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圆号导师满燚介绍,赛事独奏板块共设置三个组别,即职业青年组(独奏)、职业少年组(独奏)和爱乐组(独奏)。爱乐组又分为A、B、C、D四个分组,其报名参赛者为不同年龄段的非职业普通青少年圆号爱好者。重奏板块设置了青年圆号四重奏组和少年圆号四重奏组。

第二届比赛赛制职业组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非职业组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各阶段比赛曲目由组委会指定。职业青年组(独奏)的初赛曲目为施咏康《〈纪念〉圆号协奏曲》、马克姆·阿诺德《圆号幻想曲》,复赛曲目为莫扎特《圆号与弦乐五重奏》、无伴奏作品布杨·诺夫斯基《西班牙》与萨洛宁《音乐会练习曲》两首择其一。决赛曲目(乐团协奏)为理查·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职业少年组(独奏)的初赛曲目为凯鲁比尼《F大调第二圆号奏鸣曲》,复赛曲目为何纵《牧歌》、罗西尼《前奏、主题与变奏》,决赛曲目为约克·博文《降E大调圆号奏鸣曲》。爱乐A组初赛自选曲目,决赛曲目为罗塞蒂《降E大调圆号协奏曲第一乐章》。爱乐B组初赛自选曲目,决赛曲目为莱茵伯格《圆号奏鸣曲第一乐章》。爱乐C组初赛自选曲目,决赛曲目为莫扎特《第三圆号协奏曲》第一乐章。爱乐D组初赛为自选曲目,决赛曲目为圣-桑《音乐会曲》第一乐章。重奏组,少年圆号四重奏视频曲目自选,决赛曲目为《第二小奏鸣曲》;青年圆号四重奏组视频初选为霍米留斯《圆号四重奏》第一乐章,决赛曲目为赫伯尔《圆号四重奏协奏曲》。

艺术总监满燚(右)与顾聪

这套曲目是在一年前由本次比赛评委一起讨论确定的,针对不同年龄、程度的选手,覆盖不同难度、风格的作品。对于最受关注的职业青年组曲目的选择,此次比赛的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圆号导师顾聪表示:“初赛曲目包含一个中国作品和一个无伴奏的外国作品。中国作品旨在锻炼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而无伴奏作品则更侧重技术,同时对于音乐也有一定的要求。复赛曲目则是一首莫扎特的重奏作品和一首自选现代作品,莫扎特的作品更多需要注意音乐走向起伏、音准,对于古典时期作品的理解与表达,与小提琴和钢琴的配合也是一大难点。而现代作品采取由选手自行选择的方式,给予选手更大的发挥空间。其中,《西班牙》更侧重音乐层面,如对作品风格的理解与表达,同时对技巧也是一大挑战,曲目里有很多技巧的应用;《音乐会练习曲》更是对选手技巧方面的展现,曲目音域很广,演奏难点多,同时又不失对选手音乐性的展现。决赛曲目选择了施特劳斯《第二圆号协奏曲》,难度极大,对技巧与音乐性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更是诸多国际圆号大赛的决赛曲目。”

看见未来的圆号之星

爱乐组ABCD的头奖选手

此次比赛的角逐可谓相当激烈,最终职业青年组冠军由中央音乐学院大一学生熊闱墨摘得,职业少年组的头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曾心乐。爱乐组ABCD的头奖选手分别为石锡安、李思源、郝鸿明、潘善泽获得。青年圆号四重奏组比赛中,来自欧洲的四位留学生组成的MÖLL圆号四重奏从27组重奏中脱颖而出。少年圆号四重奏组头奖获得者为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AMYGDALA四重奏。组委会特别设置的“未来之星”奖由曾心乐获得。

对于这届比赛的选手水准,评委纷纷交口称赞。职业青年组评委、爱沙尼亚音乐学院圆号导师潘业表示:“这次比赛的明显感觉就是参赛者人数上的增加和水平上的进步。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位出场的选手。她的号声响起的时候,能听出她非常自信地用美妙的音乐展现着内心的想法。我听过很多顶级的演奏家,而这位选手诠释美的方式我却从未听到过。看到自己最熟悉的乐器又多了一种美的可能,是一种很震撼的感觉。有好几个段落,我甚至都被音乐打动到忘记自己是评委。我相信几年后,中国会再涌现出多名世界级的圆号演奏家,而这次比赛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宝贵回忆。”

职业少年组评委、上海爱乐乐团圆号首席、上音附中圆号导师管乐感慨道:“这次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职业少年组选手的乐曲完成度非常好。这几部作品无论是曲目本身的技巧难度还是音乐性上的处理,都对演奏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他们的呈现让我非常惊喜。我能看到、感受到音乐赛场上少年们对圆号、对音乐的热情,这让我惊喜且欣慰。”

在职业青年组的决赛环节,由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担纲协奏。满燚认为:“职业青年组选择交响乐团伴奏,是选手们一次难得的与职业乐团合作协奏曲的机会。”

2015年,由中国各大乐团、院校的优秀圆号演奏家们联合组成的中国圆号重奏团成立,圆号重奏事业近年来在中国的兴起与这一团队的成立密不可分。此次有27组之众的圆号四重奏组参加青年圆号四重奏组比赛,可以看到,他们在站位、和钢琴合作的关系甚至组合的命名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MÖLL圆号四重奏的名字是由他们正在或曾经各自生活学习的城市的字母组成的。他们都曾在柏林Afm学院跟随圆号演奏家韩小明学习。

重奏组评委、首都师范大学圆号导师徐一凡表示:“大部分圆号学生的培养方向还是以进入乐团为主,重奏对于音准、节奏、演奏法的统一以及协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重奏事业的发展也是为了给演奏乐团铺路架桥。”评委会主席、圆号演奏家韩小明认为:“交响乐是集体合作的产物,平时重奏训练不够,学生毕业后就无法得到专业院团青睐。”

“除西藏之外,我们的选手来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中国所有省份。”满燚说。这次有三位中国台湾选手参加职业青年组比赛,这三个人都进入了决赛。两岸圆号界的交流一直密切而活跃,有不少台湾圆号演奏家都在大陆工作,这次比赛也是大家彼此交流互动的好机会。”

推举新人,委约新作

比赛不仅给获奖者带来了荣誉,还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与合同。

作为本次比赛的承办方,深圳交响乐团团长、比赛评委会主席聂冰认为:“正是由于圆号乃至铜管事业的发展,才让许多中国乐团这些年演奏马勒、施特劳斯等大部头作品成为可能。这次比赛不论是规格,还是参赛选手的水平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准,乐团将邀请职业青年组第一名熊闱墨作为独奏家参与深圳交响乐团2024年5月10日乐季音乐会的演出。”兰州交响乐团团长、圆号演奏家李亚坤带来了聘书与合同,邀请熊闱墨担任乐团2023年至2025年圆号客座首席一职。李亚坤表示:“兰州交响乐团有义务与责任为年轻音乐家提供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将来,我们也会把我们的首席及业务骨干送出去,到各大音乐学院和各大乐团学习访问,参与演出活动。”同时,河南交响乐团、内蒙古交响乐团、包头交响乐团也将聘请获奖选手担任客座圆号首席。

而比赛的另一面,则是体现了深圳的浓厚音乐氛围。此次有包括熊闱墨、青年组第二名柯振杰在内的数十位深圳本土选手参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像本届比赛这样的大规模艺术活动选在深圳举行,并非偶然。华南理工大学圆号导师周宁认为:“这与深圳近年来对于音乐的重视以及大量一线圆号教师来到深圳从事基础教学有关。”祝女士的两个儿子都学习圆号,并且走上专业道路。她表示:“两个孩子从学习圆号到爱上圆号,和身边的音乐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从一开始不爱练号,到现在主动搜求各种圆号演奏家的唱片版本,都是因为深圳这两年的音乐环境越来越浓厚。”作为圆号制作界的重要品牌,亚历山大公司的第七代继承人、总裁菲利浦·亚历山大也来到比赛现场。此次比赛中,90%的职业选手皆使用了该品牌的103型号圆号。这一型号也是欧洲绝大多数乐团圆号声部的标准配置,乐器使用的变迁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圆号界风潮的变化与发展。

为了此次比赛,组委会委约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深圳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姜万通创作了《第一圆号协奏曲》。这部作品汲取中国戏曲音乐元素,以京剧中“净”角为底色调,将圆号的声音与其紧密契合,同时融入圆号的多种技术技巧,时而浅吟低唱,时而引吭高歌。乐曲的整体结构为奏鸣曲式:长大的引子是一个以发挥圆号技术技巧为主要特征的华彩段,管弦乐队穿插其中,遥相呼应;主部主题雄浑有力,副部主题抒情如歌;展开部充分利用协奏曲体裁特点,发挥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对峙与对话,交相辉映;再现部主题与调性回归,形成整体结构的统一。全曲强起强收,浑然一体。


担任作品首演的是上届比赛职业青年组第一名欧阳贝俐,他表示:“这部作品不仅在音域上跨度很大,对于音量的对比要求也很高。我在演奏上更多借鉴京剧演员的声腔与表演,这首作品中有很多的起伏线条和音乐色彩都让我感觉被带入到了演员的角色中。”

8月6日比赛闭幕当天,在山东艺术学院圆号导师、本次比赛秘书长文杨的主持下,颁发了比赛奖项。随后,在滨海艺术中心举办的2023深圳音乐艺术周(圆号)公益音乐会上,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与获奖选手登台,将比赛的决赛曲目呈现在音乐会上,使得听众对本次比赛得以作一次全景式的纵览。

【延伸阅读】

破世界纪录,请世界大师

第二届亚历山大(中国)圆号比赛不仅有选手的激烈角逐,更有异彩纷呈的圆号专业活动与演出。

7月28日、29日,在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执棒下,观众首先欣赏了德国圆号演奏家、曼海姆音乐学院圆号教授塞缪尔·赛登伯格带来的理查·施特劳斯的《降E大调第二圆号协奏曲》,三个乐章一气呵成。在呼啸的掌声中,塞缪尔又返场多次谢幕并进行加演。

音乐会下半场是当晚的重头戏,深交动用罕见的庞大编制——台上110名乐手与场内外近40把圆号、管风琴,呈现理查·施特劳斯恢弘壮丽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是施特劳斯最后一首大型管弦乐作品,作曲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技法。这部作品的亮点在于排练号18后的21个小节,当年创作这部作品时,施特劳斯在乐谱上要求21把圆号分别于台下和幕后演奏,当时甚至由于找不到这么多圆号演奏家而取消了柏林的首演。指挥家林大叶表示:“2019年我指挥深交和澳门乐团联合演出这部作品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多次排练与实验中,我决定让圆号站在音乐厅观众席两侧演奏,同时在辉煌的登山主题奏响时让40把圆号再次一同奏响。”演奏者之一的满燚介绍,圆号合奏的辉煌音效是《阿尔卑斯交响曲》的重要部分,听众能在这场音乐会中充分感受这些年中国圆号水平的直线上升,其中很多演奏家的水准已跻身世界前列。顾聪表示,这样规模和水准的交响巨作表演,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第一次,可谓破了世界纪录。

8月4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终身首席圆号、曼海姆音乐学院圆号教授塞缪尔·赛登伯格的音乐会上,他的演奏燃爆全场。其中的贝多芬《圆号奏鸣曲》甫一奏响,乐句处理就颇具独奏家风范,能将自然圆号吹得唯美悠扬,体现的是演奏家的审美趣味和技术功底。第二首杜卡《田园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连续模进渐强时展现出的核心力量,最后的高音音色统一而富于力量。音乐会上,第一届亚历山大(中国)圆号比赛职业少年组第一名、刚刚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铜管第二名的金智成演奏的《海鹰》一鸣惊人,具有辨识度的音色和出色稳定的高音让人叹服。欧阳贝俐演奏的《小协奏曲》则展现出他在德国学到的对古典作品的考究奏法。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