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气焰万丈|乐评
2023-08-13 18: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大型原创情景交响合唱《太行大合唱》8月1日亮相山西大剧院。正在欢度“建军节”的武警山西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用雄壮激昂的歌声,将现场观众引入《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一部原创情景交响合唱新作随之开启序幕,舞台上清一色风华正茂的青春面孔:太原师范学院举全院之力,集中行知合唱团、行知管弦乐团、行知舞蹈团,在盛夏暑期完成首场演出。

全篇分为序篇“在太行山上”和“不屈的太行”“父辈的太行”“奋斗的太行”“追梦的太行”四个乐章及尾声“太行颂”。编剧游暐之,作词游暐之、李京利,作曲臧云飞、韩晓莉、谈大为、陈楠、贾韵,钢琴吴兵,指挥庞礴,导演王杰。牛宝林、白雪剑和刘畅、李婕领衔独唱,陈鹿、王彬和张景超、张贺雅分别担任领唱与原生态演唱,朗诵张潞琪。

该作总体结构与章节布局严谨工整,用经典歌曲首尾呼应,可见文学创意的巧思心机;序曲后、尾声前分别插入原生态民歌手演唱,也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音乐既着力体现太行风骨,又自觉刻画三晋形貌,重点突出太行英烈和劳模的个体事迹,笔墨兼及太行军队与百姓的群体形象。笔者观演第一印象:亲切、质朴、诗意盎然,大美、丰美、气韵生动。

在四个乐章十首歌曲中,第一乐章中的《打了多少漂亮仗》、第二乐章中的《父亲》、第三乐章中的《三晋风华》、第四乐章中的《太行礼赞》等,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且更能引发共鸣。这几首作品的共同属性是文辞舒展练达,旋律清新流畅,两者关系和谐紧密;相对而言,在演唱演奏、舞台呈现、现场效果上也更为接近理想效果。

第一乐章即序篇的延伸与发展,经过前两首歌曲的引入与铺垫,令人耳目一新。如《打了多少漂亮仗》这首进行曲风带扩充的单乐段分节歌,材料节省却效果丰富。“山西抗战怎能忘,将士鲜血洒太行。”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夜战、百团大战,到神头岭伏击、雁门关战役,“山西抗战故事多,英名刻在丰碑上”,结束句“敬礼,嘿!依呀呀呼嘿!”因字里行间适时适度添加风格化的衬词,歌声传递出欢欣鼓舞、诙谐乐观的情绪,同前面的雄壮激昂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好作品不一定大篇幅,而在于构思与技法的精巧细致。

但凡提及中国抗战、山西抗战的英烈,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左权将军。“父亲,是远去的背影,烽火硝烟中挺拔坚定。”女声独唱《父亲》为第二乐章主打曲目、“父辈荣光”的核心解读。这首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的心灵之歌真挚而深情。第一句“父”从大调三级音开始,经过下行二度、上行三度再回到三级音,紧接着“亲”做了个下行六度大跳。仿佛女儿对父亲的呼唤,但绝非上扬式的高声喊叫。这一声,更像是深长的叹息、隐忍的啜泣。歌声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已然超越左氏父女之间的互动,更能触及引发更为深广的共情与共鸣。

第三乐章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全篇最富浓厚三晋地域风情的一章。音乐语言亲切而自然、鲜活而淳朴,在管弦乐队里用竹笛、板胡两件民族乐器领衔,天然生成的韵味和色彩带出很好的效果。男声独唱《三晋风华》犹如民族歌剧的一首咏叹调,起承转合、荡气回肠。其间,古装戏曲演员婉转悠长的韵白吟诵如生花妙笔,点染出斑斓绚丽的三晋奇观太行新貌。

“太行精神是民族脊梁,支撑起五千年的厚重,坚不可摧、自信自强。”第四乐章将全篇推向高潮,混声合唱《太行礼赞》文辞中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太行精神是中华血脉,连接起五千年的悠长,谱写一曲曲动人篇章”,精妙的文采、练达的文意,如果音乐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再能有所提升与增强,这首“礼赞”一定会以更高的质量与水准,走出太行、走向远方。

尾声“太行颂”是作曲家王立平1984年为电视片《太行丰碑》谱写的主题曲。将此作置于大轴之位,希望太行精神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代际相传,同时借此向前辈艺术家致敬。牛宝林甫一登场,全场掌声雷动。年逾古稀的歌唱家充分展示了其实力与魅力。他歌声嘹亮情感真挚,音乐与文辞的处理精到细腻、悦耳入心,全场观众纷纷向老艺术家报以发自内心的喝彩。

紫茵/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