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爵士乐历史或许始于黄浦江畔的外滩。在前作《初窥上海爵士音乐地图》中,我分享了三家外滩沿岸的爵士俱乐部。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作为黄浦江堤岸的外滩就成为彼时城市航运、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办公楼汇聚,俱乐部云集,西洋风格建筑高耸林立,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第一批抵达上海的外国音乐人,无论是从事古典还是爵士,兴许都是从外滩边的码头下船,踏上这片“海内存知己”的热土,开启他们他乡遇知音的生涯。外滩由此也成了“万国音乐博览会”。
华尔道夫廊吧
历史与爵士完美结合
19世纪的世界,国际差旅基本全靠邮轮。最靠近邮轮码头,也通常被认为是外滩南端终点的一幢西洋风格建筑,是很多外国冒险家进入上海后涉足的第一站。他们所到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舞厅和音乐相伴,而那正是滋养爵士乐的温床。
从这个思路出发,如今位于延安东路和外滩交界处的这幢建筑可能有着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爵士风情。它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4年,初为英国总会所用,用途为俱乐部性质,是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1910年原址重建。其后,这幢建筑曾被辟为国际海员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东风饭店,上海的第一家美式炸鸡快餐连锁店便开设在这里。后来,希尔顿集团盘下了这栋历史建筑,2010年迄今为华尔道夫酒店,对外营业,成为外滩建筑群中对游客极为友好的景点,故而成为大众拍照打卡的地标。
从外滩的正门步入不甚起眼的大门,仿佛步入时光隧道,一下子穿梭到一个世纪前。拼花地板和护墙壁板都是柚木制成的,巴洛克风亭和爱奥尼柱式的石柱散发出西式的雍容华丽。极具纵深感的走廊穿越一间间古色古香的客厅,直达酒店现代化的大楼和前台。在靠近外滩直面黄浦江的一侧是酒店的酒吧,名为“廊吧”(Long Bar),亦是取英文“长”的音译。廊吧有着直角形的吧台,长达34米,铺面为雪花大理石,底座是橡木,有着“远东第一长吧”之美誉。这里的爵士乐演出亦是声名远播。
一个雨夜,我慕名来到廊吧聆听爵士乐,不仅为一睹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来聆听经得起挑剔的演出。英俊高大的酒保为我递来酒水单。我询问何种饮料和当晚的演出内容匹配,酒保回我道:“音乐以拉丁风情为主。”我就选了一款以百香果和柠檬为基底的无酒精特调鸡尾酒,加上一盆敦实的炸薯条。21时许,音乐家们陆续赶到,经过简短的沟通和对音后,第一节演出于21时15分开始。
在廊吧聆听爵士,无时无刻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大量纯木结构的内饰也是天然的小型音乐厅构造。复古的四叶吊扇吹来习习凉风,也化开浓浓音符。英国电子音乐二人组霍内的歌曲《我和你》的旋律经由适度的扩音,加以风干橡木的反射后徐徐飘散至酒吧的每个角落。哥伦比亚的女歌手亚历珊德拉刚到上海发展一年半有余。她就像芭比娃娃那么可爱,歌声具有穿透力,演唱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歌曲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留着长发的意大利萨克斯风手列奥纳多承担了大量歌手留白处的炫技表演。精干的俄罗斯鼓手基里尔和来自法国的键盘手为萨克斯和人声提供了扎实的和声伴奏。四个国家的乐手同台演出,上演了一台新时代下“万国音乐博览会”的爵士之夜。
全盛爵士俱乐部
散发爵士金色光辉
外滩无疑是爵士乐酒吧的聚集地。除了直面外滩的华尔道夫廊吧,还有代表着爵士乐演出“天花板”的坐落于南京东路外滩的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以及演出上海风情老歌并冠以爵士之名的和平饭店。过了苏州河靠近北外滩则有爵士乐“金字招牌”美誉的蓝色音符俱乐部。在以外滩为圆心的方圆一公里辐射内,大大小小的爵士演出重地近十家之多,一方面显示出西方音乐进入上海的地理轨迹,一方面道出爵士乐与酒吧深度捆绑的共生关系,其实也在述说这座城市对爵士乐的历久浓情。
19世纪下半叶,由管乐及打击乐组成的大乐队演奏舞曲和爵士乐,在上海的外国人生活中蔚然成风。如今的上海交响乐团在1879年成立时便是一支由菲律宾人组成的管乐队,现身舞池、影院和公园里娱乐大众。管乐队的规制一直持续到1922年改组扩编为工部局乐队,创团之后的四十余年中与舞曲及爵士乐可谓密不可分。如今大凡爵士乐演出,不管是大乐队还是四重奏,往往都能看到一支萨克斯、一支小号或一支长号。如果说低音提琴代表了爵士乐的纹路,那可以说铜管凭借其高亢炫技的声音,散发出爵士乐的金色光芒。
靠近武康路的复兴西路一带一直是上海具有浓郁法国文化风情的街区,历来乃游客的打卡胜地,也一度成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另一个集散地。复兴西路和淮海西路路口,创办于1995年的棉花俱乐部在其吉他手店主格雷的操持下生意红火,音乐令人兴致勃勃,氛围浓郁,2017年歇业前曾是原汁原味爵士乐生活、两把吉他“打天下”的代名词。
说“全盛”继承了棉花俱乐部在沪上的布鲁斯精髓,延续从埃拉·菲茨杰拉德到詹姆斯·布朗的真传一点都不为过。坐落于上海法国文化风情区的全盛爵士俱乐部(Heyday Vintage Jazz Lounge)于2015年开业,走进其中,迎面而来的是金灿灿的房顶加上装饰风艺术的内饰,犹如迈进《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片场,重回传统爵士也就是大乐队加摇摆乐大行其道的上世纪30年代的纽约。虽然俱乐部主打传统爵士,但其涉猎范围甚为宽泛,似乎除了先锋派爵士外其余照单全收。据主理人安迪介绍,在“全盛”露脸的音乐人既有活跃于上海的本土乐人,也有特地从海外邀约的名家。俱乐部亦会推出别具民族特色的品种,比如在那里就能偶尔听到木卡姆风味的爵士乐。
位于街角的“全盛”有着极佳的现场氛围,人满为患的内场连站立的方寸都捉襟见肘,足见俱乐部的号召力。即便是坐在靠近吧台的听者,依旧能强烈感受到舞台的近在咫尺,乐手和听众的亲密距离是这家观众席呈扇形分布的酒吧的一大特色。抿一口玻璃瓶装的冰镇气泡水,耳边传来由键盘、两把吉他兼声乐、架子鼓和萨克风组成的五重奏带来的埃塔·詹姆斯《我宁愿失明》,还有1962年的经典蓝调歌曲《为爱着迷》。在这里,我能感受到热力十足的节奏和热情高涨的欢呼。
上生·新所
致力普育,传承爵士薪火
自蓝调和拉格泰姆发展而来的爵士乐和古典乐有着错综复杂的交集,也有着门类繁多的形式。从流行于爵士发源地新奥尔良的黑人爵士,到大乐队擅长的摇摆乐,乃至其后出现的咆哮爵士、波萨诺瓦、放克爵士,直到今日站在发展最前沿的先锋爵士,爵士乐的发展历程既有一脉相承的沿袭,也有半路杀出的旁系。
上海各家爵士俱乐部主打的类型、主推的体裁和承载的主体各不相同。有的是独立爵士俱乐部如“全盛”,招牌便是传统爵士;有的是知名国际连锁如林肯爵士或蓝色音符,招牌是独家签约的国际巨星;有的是豪华酒店的配套设施如华尔道夫,但也把爵士演出做到专业水准。这些场所和演出针对的或是一时兴起、好奇心强的游客,或是痴迷爵士情有独钟的粉丝。
那有没有一家爵士演出场地,就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连演带讲,循循善诱,可以把像我这样零基础但钟爱爵士乐的“小白”慢慢带起,用更为全面且成体系的知识“武装”听众的呢?
相较于基本每家机构都在深耕的古典音乐普育,致力于爵士乐普育的场地并不多见,一方面可能是爵士乐被视为通俗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是对爵士乐历史脉络的梳理尚不成气候。这时,上生·新所的“爵士乐大不同”系列便脱颖而出,因为这可能是上海惟一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爵士乐普育型演出项目。
位于上海延安西路的上生·新所乃新晋时尚文化地标,园区内有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及附属泳池等多栋洋气的建筑群,也有着类似于茑屋书店的人气商业业态。2021年末,上生·新所在其泳池一边的原海军俱乐部场馆内开始推出系列演出,“城市新舞台”旨在赋予音乐人充分展示其才华的全新舞台,并以公益的形式面向最为广泛的大众。今年5月,在制作人傅宁和音乐人许飞宇的联合策划下,共设8节演出,每周末一节两场的“爵士大不同”系列填补了上海爵士乐普育品牌的空白。
8节内容由许飞宇及其团队制定,分为“传统爵士”“咆哮爵士”“波萨诺瓦”“酷爵士”“丝滑爵士”“当代爵士”“爵士嘻哈”和“爵士乐在上海”,基本覆盖爵士乐从诞生到当下的历史进程,也包容了爵士乐从美国到上海的东进轨迹。在宽敞的海军俱乐部内,每节演出时长为一个半小时,许飞宇会在重奏组的表演之间以深入浅出、高度概括的串场词把每种爵士乐的发展经过、代表人物和招牌曲目一一介绍,再选择性地加以现场示范演出,寓教于乐。这样的立体呈现,有利于培养受众,为这座本就有深厚音乐土壤的城市挖掘出更多的潜在粉丝,从而让隐藏在这座繁华都市的众多爵士俱乐部受益。上海的爵士俱乐部卧虎藏龙,有待进一步探究分享。
唐若甫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