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歌何以“颂”出魅力|乐评
2023-08-27 09: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从《山·海·经》《社戏》《良渚》到《脉》《大潮之上》《春暖之江》,浙江交响乐团一直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不断尝试推出本土化交响音乐作品。8月15日晚,浙江交响乐团在指挥欧阳汪剑的带领下,应邀于哈尔滨大剧院参加文旅部主办的“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乐团精心挑选了四部原创交响乐作品:《玉碗飘香》、《脉》之“千年入画”、《大潮之上》之“潮向未来”以及《春暖之江》,由四位不同的作曲家,从民间风韵、历史余韵、时代气韵与文人墨韵多个维度,全面展现浙江风貌,将钱塘岸边的丝竹音韵抹进松花江畔的落日斜晖。

音乐会以驻团作曲家邬娜的管弦乐作品《玉碗飘香》开场。作品中雨棍、木盒与小堂鼓等小件打击乐器的使用,对主要乐思——雨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的勾勒更加具象化。复调的写作手法映射出街头小巷中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竹笛与木管、中国大鼓与定音鼓的中西搭配使用,碰撞出独特的音色效果。作曲家以江南小城中的市井生活为切入点,用声音描摹情境;以最为直接、恰当的方式构建音响材料,用交响思维加以整合,串联出首尾呼应的“闭环”。整部作品在清新、诗意的同时,极富烟火气息。

接下来的作品《脉》第三乐章“千年入画”以及《大潮之上》第四乐章“潮向未来”都是完整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脉》由作曲家赵光创作,他在保持民间韵味的基础上,将节拍与音高组织走出传统的框架。“千年入画”开篇便以弦乐声部具有推动力的固定音型铺陈底色,与黑管独奏相配合的“紧打慢唱”别具风格。随着配器加浓加厚,固定音型逐渐从弦乐声部游走到铜管声部。以从始至终的推动性节奏,刻画出《清明上河图》中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光景。整体音乐风格统一,音乐语言与前后两首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作曲家王丹红的作品《大潮之上》之“潮向未来”以时代的号角声作为开端,慷慨激昂的主题凸显出了主旋律作品的艺术特点。“惊涛拍岸”过后转入“夜阑风静縠纹平”,短笛的独奏飘逸悠远,犹如展翅的云雀超然于其他声部之上……作品中的音乐形象立体且丰富,既有钱塘“八月涛声吼地来”的汹涌澎湃,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朗意舒,也有“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大国气象。

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是由作曲家周湘林受委约创作而成的交响组曲《春暖之江》,该组曲由序曲和四个乐章构成。作曲家从岁月长河之源至未来时代愿景,从世外河山到人间百态,着眼于江南文化,在作品中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情怀。全景式的构思、设计整部作品,使乐章之间既存在着性格的多样性,又不失统一、完整的结构力。作品依旧以西方传统交响乐思维为主导,材料的选择兼收并蓄,吸收了许多浙江特色的民间音乐元素以及地方剧种的戏曲元素,作品整体呈现出山水画般的质感。如将序曲与第一、二乐章比作水墨画,第三乐章“万家灯火”则是缕缕描金。以铜管为主导的主部主题令人联想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夜景。在第四乐章“不负春光”中,惊喜地出现了对民间戏曲材料的发展,以及对戏曲打击乐器(板鼓、小锣、铙钹等)的应用,效果极为夺目。

音乐会在冰城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指挥欧阳汪剑与浙江交响乐团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丝毫不见疲态,每位演奏家都以高度的专注力,沉浸于音乐的演绎当中。欧阳汪剑指挥风格简洁大气,一招一式皆清楚明了。上演的四部作品中各有不同的技术难点,乐团高水准、高质量的诠释,是浙交“硬实力”的体现。美中不足在于音响的平衡问题,铜管声部有时过于强势,弦乐声部的副旋律难免会被淹没在其压倒性的音量下。类似的情形在打击乐声部也时有发生。

“主旋律”并非空泛地感动与不假思索地抒情,“颂歌”也要讲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严密的逻辑美感。在国内,主旋律作品越演越多,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当旋律失去了真情实感,当创作技巧与音乐的发展出现割裂,最后的呈现便成了风牛马不相及的“拼贴画”,更谈何艺术格局?反观浙江交响乐团的几部佳作,反响热烈,证明了主旋律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展现了其特有的生命力与魅力。

汪煜轩/文

姜威/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