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IASA合作助力音响档案人才培养
2023-09-07 19: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学员实操唱片清洗流程

8月21日至31日,上海音乐学院与国际声音与音像典藏协会(IASA)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珍贵历史音响档案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研修班”在上音图书馆举办。8位海内外资深音乐档案专家和三十余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音响档案工作的学员齐聚。11天里,研修班采用“理论+实践”模式,围绕音响档案处理的技术主题、载体主题、管理与策略主题开展研修课程,探讨我国音响档案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专业高校

助推中国音响档案建设

“音响档案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声文献对于创作、表演或是理论、应用等各个音乐学科都有着难以取代的价值。”上音副院长刘英表示,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上音拥有数量可观的不同时代、不同制式的珍贵历史录音,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音响档案保护与数字化的经验。同时,作为我国高校暨研究机构音响档案工作联盟主席单位,上音多年来致力于带动整个中国音响档案事业的发展。举办此次研修班旨在搭建中国与国际行业系统的桥梁,集结国内各方人才,继续聚力推动中国音响档案的建设发展。

上音图书馆馆长余丹红认为,在音乐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进程中,一份档案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音响本身。珍贵历史音响档案处理与保存的技术其实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音乐学研究、历史研究,还是各地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及各单位的图书馆等机构都需要体系化的音响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本次研修班的课程落实在各类型历史格式的具体操作与处理,通过磁带的卷绕、黑胶的清洗、音频的修复等技术,为存续于几代人生命中的声音记忆和有声遗产的保存、数字化、研究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论与实践

提升音响档案管理能力

本届研修班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帮助学员提升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均人举办“擘划音乐有声文献保存的蓝图:从借鉴国际经验与自我检视做起”讲座,他分享了丰富的档案管理与研究经验,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案例。印第安纳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助理教授许馨文阐述了78转唱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声音科技,它所记录下来的文化展演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对78转唱片数字化步骤做出了详尽的讲解。上音外籍教授吉萨叶珍妮做了“多点录音与听众选择”讲座。

IASA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修复和数字图书馆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AESSC-03录音保存和修复小组委员会主席娜迪亚·瓦拉斯克维奇讲授的“档案基础”与“唱盘”,对音乐档案的历史格式与设备、内容传输、档案伦理与基本策略、保护环境、视听载体的保存与处理以及唱盘的类型与组成、物理和化学破损与污染、唱盘原理进行了细致讲解。她的理论课程“唱片回放准备”介绍了回放唱片之前需要注意和准备的相关事宜。

娜迪亚展示唱片的初步清洁手法

在实操课程中,娜迪亚为学员展示实体藏品的检视步骤,通过显微设备就藏品的物理与化学损坏进行展示和检验,并教授如何识别与分析唱盘受损情况的方法。许馨文让学员现场分组对78转唱片等还原前后的两种声音状态做出判读,并且设定一张唱片的后设数据,这些实训强化了大家对78转唱片数字化档案后设数据相关内容的认知与掌握。

在“唱片的清洗”实践课程上,娜迪亚和上音视听部教师袁征分别讲解示范,学员分为两组在导师的带领下清洗了不同类型的唱片。大英图书馆音响档案部技术服务主管亚当·托维尔、塔索实验室创始人和修复工程师恩里科·吉内·吉克斯指导学员对磁带录音机进行校准、回放等操作。美国夏威夷大学分校民族音乐学博士候选人江巧雯做了“开盘带数字化收藏实务分享”讲座。

托维尔、吉克斯带领学员实操唱片清洗

音响档案管理四大问题

亟待解决

在学员汇报研讨会上,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博物馆等机构的8位学员分享了各自在历史音响档案管理方面的经验,学员在讨论中一致认为,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对历史音响档案的分类归档缺乏标准化、体系化,在音响档案的修复、清洗等方面的技术更是亟待提高。一些学员表示,之前作为图书馆、文化馆工作人员,对磁带、唱片等历史音响材料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清洁、归档、保存。

上音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总结,国内的历史音响档案处理观念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这使得历史音响档案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历史音响档案的保存不同于一般货物的储存,比如,老唱片就非常娇贵,在南方湿度大的环境下会发霉,在北方又怕灰尘,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不适宜的环境会导致音响档案损坏。

第二、录音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快,音响保存的介质不断变化,比如,过去的磁带、唱片都需要数字化处理,但是掌握数字化处理技术的人才匮乏。目前许多从业人员缺乏音乐基础,不能发现珍贵历史音响档案的价值,只是将其作为一般档案保存。在对老唱片的回放、翻录过程中,如果没有具备音乐学背景的专业人员的监听、校准,翻录之后的音响很容易出现差错,比如,由于回放老唱片的转速不对,导致音乐节奏不对等问题。

第三、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适宜的保存条件,很多文化单位将历史音响档案管理外包给企业,使得这些历史音响档案的安全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此外,对老磁带、老唱片回放需要相关专业设备,这些多为老旧设备,其中一部分要从二手市场上采购,一部分需要从国外采购,但是我国的海关不允许进口相关的旧设备。

“音响档案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专业,需要同时具备档案学背景、音乐学背景和录音技术的专业人才,要懂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清洁唱片还需要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萧梅表示,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上述诸多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高校中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又面临师资匮乏的困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自2018年起,上音举办了两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审读会和研修班”,通过对近百名从业人员高质高效的集中培训,为学员提供了专业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本届研修班,IASA特派三位音响档案专家为学员展开切实高效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指导。

萧梅认为,未来可以采用项目制,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和文化单位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为我国音响档案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失的现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她说,希望未来条件成熟时,上音与多方合作,开展研究生层面的专业人才培养。

徐丽梅/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