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原称琴,又称七弦琴,也有“丝桐”“绿绮”“焦尾”等文学化称谓。古琴艺术的可考历史有三千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且持续不断的一种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古琴艺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在乐律学、斫制工艺、演奏技巧、艺术观念、传承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文化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但是近代以来,在社会动荡和西学冲击的背景下,古琴艺术一度极为衰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古琴艺术逐渐走出险境,大量的书谱、录音、古琴被抢救和保存下来,琴家也从书斋步入舞台,成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此为标志,古琴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年来,古琴艺术从被遗忘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逐渐变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盛。从我国已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的项目来看,古琴艺术的保护成效最为显著,对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保护措施,在传承、推广、研究等方面均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传承是首要任务
古琴艺术不同于其他传统音乐形式,长期以来,其传承群体主要限定于文人阶层。只有具备识文断字能力的文人,才能阅读以汉字为基础的古琴乐谱。因此,弹奏古琴与书写文章都可以看作是阅读之后的情感挥洒,是文人必备的能力;历史上,弹琴也常被视为享有知识特权者阶层身份的象征。
当下,教育的普及扫除了学习古琴的门槛障碍,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对传统文化和古琴艺术的热爱加入其中。至2019年,已有五批共计27位琴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他们虽然年龄悬殊、地域广布,但都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除了进入各级名录体系的琴家,还有更加庞大的琴人群体在持续进行着古琴艺术的传承工作。目前,已有七十余所大学成立了古琴社团,全国还有八十余家民间社团以传承、保护古琴艺术为主旨,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之处也大多办有琴社。这些琴社定期开展雅集,向当地爱好者普及古琴知识,同时传授古琴,培养古琴艺术传人。社会各界都对其文化与艺术价值表现出广泛的认同,成为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的基础与保障。
宣传推广是有效手段
上世纪50年代,由古琴演奏家査阜西主持的一项调查工作显示,全国能够演奏古琴者不足百人。普通民众无缘接触,也就无法感受古琴艺术的魅力所在。对于这样一种文化内涵与艺术情感深厚的音乐形式,须长期浸淫其中才能有所体味。所以,针对由于陌生而产生的疏离感,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各地琴社、琴家,共同开展古琴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通过演出、讲座、展览等形式,让社会各界接触古琴、了解古琴,进而热爱古琴。20年来,累计举办千余场活动,现场受众数十万人。其中,“把遗产交给未来——昆曲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把遗产交给未来”“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泰山北斗映蓝天”等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有效地发挥着宣传推广古琴艺术的作用。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全世界共同听到了古琴的声音,也在同一时刻见证了古琴艺术保护的成就。
学术研究是深层保护
音乐学家张振涛曾提出,在中国传统音乐众多的形式中,唯有古琴艺术的理论与内涵堪称琴学。文人与古琴结下的不解之缘,造就了无数技艺高超、学养深厚的琴家。他们或闻达于世,或淡泊归隐,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古琴来寄托情感,并促使古琴艺术向更加精深的方向发展。古琴艺术的琴曲、琴制、琴谱、琴论都被历代文人不断打磨,注入了丰富的人生理想和情感体悟,由此形成了深厚的学术内涵。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晨统计,2003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等保护机构举办了五十余次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出版社出版古琴艺术书籍达百余部之多,内容涵盖文献整理、琴学研究、制作、教学与演奏等各个领域。这些成果在挖掘传统、总结历史的同时,其本身也创造了历史,成为古琴艺术发展史上最为厚重的篇章。
此外,作为音乐的物化形式,作为古琴艺术的历史承载者,历代传世古琴具有文化、历史、艺术、工艺等多个层面的价值,但其保存状况却是千百年来从未遇到的。这些古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们在历代琴人的手中经过了不间断地操弄和维护,其生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延续。目前,博物馆将这些视作一般漆木器,保护在展柜或恒温恒湿的保险柜中,由此脱离了古琴应有的生态环境,由具有生命力的遗产变成孤立的、保存下来而不是保护下来的文化遗产。基于这一现状,音乐学家田青提出了“让古琴醒来”的保护理念。2018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文史研究馆、全国政协举办了多场讲座与音乐会,进而倡议全国的文保单位以科学的观念、历史的责任感对待传世名琴,推动建立符合古琴自身特点与历史规律的保护方式。
2019年,在“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上,音乐史学家、古琴演奏家吴钊使用南宋“鸣凤“演奏《忆故人》
20年来,古琴艺术的发展态势触发了艺术界和学术界的持续思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古琴艺术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一则是自身深厚积淀使然,二则源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保护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成为当下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曾有观点认为,过度的繁盛会改变古琴艺术原有的传统,短暂的“泡沫”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但我们目前看到的是,这些年对于古琴艺术的关注并未消退,热度仍在持续上升,对于古琴艺术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内涵的探索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也许,如同历史上常见的讨论,其出发点都是源于对古琴艺术最真挚的关切。所以,无论古调是否只有自己喜爱,今人多弹总是好事。
冯卓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