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世纪之交热衷于书写精神性命题的作曲家代表,马勒在作品中常会融入对宇宙、生命、自然、人类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其交响乐也被后世誉为交响哲理史诗。8月25日晚,宁波大剧院,宁波交响乐团新乐季在马勒的鸿篇巨制《第三交响曲》中拉开帷幕。本场音乐会由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执棒,携手女中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石琳,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宁波呐豆少儿合唱团共同献演。
夏夜听“马勒三”仿若置身于阿尔卑斯山的那个夏季,宜人且浓郁,马勒正是在那里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他从大自然的内涵与本质出发,为这部六乐章作品设计了“起源-植物-动物-人类-天使-上帝”的结构序列,以呈现其对自然界中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
“起源”的一乐章名为“潘神苏醒,夏季来临”。整个乐章由圆号奏出的雄壮有力的第一主题将音乐画卷铺展开来。随后,木管乐器加入,并发展到第二、三、四主题,且不断反复与展开。这几组音乐材料被马勒编织为半小时的庞大乐章,时间几乎等于后面五个乐章的总和,因此,结构聆听变得尤为重要。在该乐章中,铜管声部为作曲家构思的核心,一方面制造出了胜利者归来的气势,另一方面其上扬的情绪也体现出与德奥前辈作曲家创作传统的关联。值得注意的还有该乐章中似断非断的声音留白,与打击乐演奏员隐约的鼓声形成一种音响状态下的连接,为主题的发展做出铺垫。该乐章的第一个音乐顶峰由单簧管和小提琴声部相互呼应的旋律引入。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乐团首席王佳婧在独奏段中的演绎极为细腻,高音区的长线条旋律一气呵成,在节奏和律动中收放自如,且带有更为逻辑化的处理。随着声部的逐渐增多,乐队音响也逐渐厚重,使观众身临其境,仿若在夏季淅淅沥沥的雨夜中。
马勒对作品内涵的表达往往是更为本质的。虽然第二、三乐章都被他冠以“大自然”的标题说明,但其在音乐表达的内涵上却不只是对自然界生命美好的颂扬,更多的是对生命形式在个体发展和成熟过程中面对苦难所表现出的勇气。二乐章由两段独立主题反复交替组成,带有轻松愉悦之感。杨洋与乐队的关系如同不断叠加的山峦,连绵不断,一步步走向情感的高峰。弦乐中声部在后半段的结构转折和内容铺垫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之竖琴这一音色乐器的叠加,大自然中生命葳蕤生长的画面呼之欲出。三乐章名为“森林里的动物告诉我”,在内容上是对二乐章的延续。作为大自然中相较“植物”更高级且复杂的形式,马勒赋予动物以灵魂和情感,并在乐队中以丰富的配器来体现——尤其是这一乐章中场外的邮号,从远方飘进音乐厅,营造出了更为神秘的森林氛围。
第四和五乐章作为带有人声演绎的唱段,在这部交响曲的主题表达上尤为关键,也是马勒对音乐作品中内容和语言媒介之间权衡的又一次尝试。第四乐章“人类告诉我”由女中音歌唱家石琳演绎,其文本选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午夜之歌”,并用华丽繁复的和声与配器,使音乐中饱含的情绪与歌词中的虔敬形成鲜明对比。马勒的作品永远不缺少幽默感,比如在五乐章中,银铃一般的童声合唱在紧张氛围中形成的反差效果,以及合唱中通过转调和力度变化的突然对比。另外,女声合唱在该乐章中也充满隐喻色彩,并唤起了小号对第一乐章美丽旋律主题的回忆。小号段落的演奏由陈光担任,其嘹亮且有力量感的演绎,使该片段极富辉煌感,尽显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我的交响曲将成为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在这里,整个大自然都在说话,它告诉我们那么深刻的机密,是只有在梦中才能凭直觉而感受到的……”这是马勒在创作《第三交响曲》时写给朋友的信件中提到的内容。在这部作品中,马勒通过庞大的乐队与合唱队、丰富的演绎形式,以及场外乐器所构建的声学效果,给予听众极致的感官享受,也使作品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其标题概念本身所能传达的意义与范畴。宁波交响乐团通过精湛绝伦的演绎,在这个夏夜为甬城观众带来一场“净化心灵”的音乐之旅。
潘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