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组别与大提琴组别第二轮入围选手在音乐厅前勋菲尔德姐妹雕像合影留念
9月5日至17日,2023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系列活动分别在哈尔滨音乐学院、大剧院、音乐厅和老会堂举行。短短两周时间,四轮精彩比赛、三场高峰论坛、六场评委大师班、五场音乐会,为冰城音乐爱好者带来色彩缤纷的艺术盛宴,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学子打造了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就像一盏明灯,点亮“音乐之都”哈尔滨的城市客厅,热情迎接八方宾客,为年轻音乐家照亮前程、开启新的艺术人生。
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兰峰与哈尔滨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关健颁发小提琴组别金奖
黑龙江省文旅厅副厅长于峰与大提琴评委主席阿托尔・诺拉斯颁发大提琴组别金奖
大咖评委与顶级选手齐聚冰城
本届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共有来自2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名校与艺术类大学的92位国际顶尖弦乐选手参加了初赛。9月5日至17日,在哈尔滨经过现场四轮比赛的激烈角逐,崔郑敏(韩国)、吴喜悦(中国)、吴松澳(中国)分获小提琴组前三名;杰瑞米·加巴格(法国)、姚佳讯(中国)、伊万·杉德斯基(俄罗斯)分获大提琴组前三名;“Trio Chagall”组合、“Amatis Trio”组合、“Trio Consonance”组合、“Urban Piano Quartet”组合分获重奏组前四名;吴松澳、伊万·杉德斯基、“Amatis Trio”组合获得“最佳贝多芬作品演绎”奖;吴喜悦、梁相娥获“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吴喜悦、姚佳讯获香港国际音乐节奖。此外,崔郑敏获福田交响乐团音乐季合同,杰瑞米·加巴格获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合同。
本届比赛的评委阵容非常强大,例如,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的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俞丽拿、获得过葡萄牙国王勋章的美国西北大学音乐系主任杰拉尔多·里贝罗、芬兰保罗国际大提琴比赛的创始人阿托尔·诺拉斯、获得过几乎所有重要国际大提琴比赛大奖的韩国大提琴家曹永昌等均担任了本届比赛评委。
评委、小提琴家西尔维娅·马尔科维奇认为,这次来参加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小提琴组的选手水平都非常高,特别是晋级决赛的3位选手,在决赛中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了很高的完成度,相信这3位年轻音乐家在未来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评委、美国大提琴家杰弗里·索洛表示,在一场音乐比赛中,选手们的技巧性和音乐性都是评委们考查的重点。有的选手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在表现力上有很大的欠缺;有的选手则是拥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演奏技巧却跟不上。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性和音乐性缺一不可。
“我一直在试图体会这首乐曲想要传达给听众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演绎和真诚的态度和观众分享我的感受。我觉得评委老师们理解了我表达的意境,所以最后把冠军授予我。”大提琴组金奖获得者杰瑞米·加巴格表示,在哈尔滨认识这么多在音乐领域有很高成就的评委和参赛选手,听到大家演奏的美妙音乐,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灵魂上的满足,更是一个体验生活的好机会。
参赛就像一把打开不同世界的钥匙
在本届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开幕式演出中,韩国小提琴演奏家赵珍珠以一曲《流浪者之歌》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乐迷。作为2013年首届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的金奖获奖者,十年后,赵珍珠坐在2023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评委席上感慨良多——参加此项比赛是许多选手成长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她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比赛期间举办了第二届勋菲尔德院长及艺术领军人物圆桌交流会,来自海内外近二十所高校、专业乐团的演奏家、教育家、乐团管理者以及知名乐评人,围绕“音乐比赛与高端音乐人才培养”“国际音乐比赛的意义和文化使命”“国际音乐比赛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参赛者肯定都想赢,但是只有少数人能赢,因此,我对中国音乐学院参加今年‘金钟奖’比赛的同学说,不要把获奖当作参赛惟一目标。要把备赛看作是一个自我提升的阶段,而参赛的过程就像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将为你打开一扇新世界的门,人生每个阶段可能都需要这样的一把钥匙。”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在论坛中分享道。李心草曾获全国首届指挥比赛第一名,他认为,在比赛的舞台上演奏是在评委们非常挑剔的眼光下进行的,和平时的音乐会演出状态完全不同,这对年轻的音乐学子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而在比赛期间广交朋友也会有很重要的收获——你可能会结识终身的艺术伙伴,这将是艺术成长中一段很重要的经历。
本次比赛室内乐组别评审组长、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首席执行官及艺术总监何为认为,作为国内首先恢复的一个国际性综合弦乐赛事,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能够组织并坚守让国际参赛者来到哈尔滨参与现场比赛,意义十分重大。而该项比赛最大的亮点就是有室内乐组别的比赛,“室内乐组与小提琴独奏组别、大提琴独奏组别在同一平台上比拼,让原本可能不同方向、类别的选手在同一国际比赛中互相影响。这是非常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国际比赛的竞赛模式。”
“纵观当今世界知名表演专业的音乐家,很少有没参加过世界大赛的,可见,参加国际比赛的经验积累是一个音乐家不可或缺的成长经历。” 音乐学家、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认为,音乐比赛是一次集中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机会,对高等院校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院校能通过比赛发现好苗子,大量的舞台实践锻炼等配套活动也能帮助这些优秀学子健康成长。他表示,希望以后能针对音乐比赛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开展更多研究。
“现在的国际音乐比赛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师、评委、选手的想法也和二十年前不同。”大提琴评委、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教授秦立巍曾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银奖,他回忆,当年通过准备比赛、参加比赛、向其他选手学习,自己在音乐上得到很大提升。他建议,年轻的音乐学子把参加比赛当作一种在高压状态下学习很多东西的机会。仅仅依靠比赛来证明自己优秀是不够的,因为优秀的选手很多,在比赛的舞台上要有一种“分享音乐”的心态,要让评委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才能给评委及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大提琴评委秦立巍与小提琴评委亚历山大·马尔可夫
“参赛时你会发现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往往会变得不那么自信,所以,参赛时构建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金奖得主、小提琴评委亚历山大·马尔可夫认为,要像一个战士一样在比赛“失败-成功-失败”的过程中反复锻炼自己,这个过程就像炼钢——有时需要高温让自己燃起来、充满激情,有时需要冷水让自己冷静下来更沉着。
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副主席、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首席执行官叶思思介绍,组委会对于没有入围半决赛的选手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为其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包括免费聆听评委音乐会、观看后续比赛等。在评委亚历山大·马尔可夫的音乐会上,他还邀请没有获得名次的选手上台与他一起演出。
特色鲜明 设立中国作品演绎奖
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自创建以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例如,为了保证比赛的公证性,在赛制方面规定,一个评委只有一票的权利,这样可避免某位评委因为偏爱或偏见对某一选手故意打出过高或过低的分数;每一届比赛的评委都不同,评委国籍多元化;评委不能给自己的学生选手打分。
每一届比赛都有新的亮点。如本届比赛中,特别为赛事创作的2023年版大提琴乐曲《鸿雁主题随想曲》(姜万通作曲)、小提琴乐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薛澄潜编曲)成为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组选手的必选曲目;为推广中国音乐文化,特别设立最佳中国作品演奏奖。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总经理蔡禹为韩国大提琴选手梁相娥颁发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
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艺术总监薛苏里和小提琴评委主席杰拉尔多・里贝罗为小提琴选手吴喜悦颁发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
“此项赛事是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成员中惟一的大型综合弦乐比赛,已经发展为包含丰富内容的综合性音乐季,对中国的音乐学子来说,把国际顶级的弦乐‘大咖’请到家门口是特别难得的学习机会。”美国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艺术总监薛苏里介绍,本届比赛期间,大提琴评委、小提琴评委分别举办了音乐会,评委们举办的弦乐大师班也让学子们受益匪浅。
左图:优秀选手在比赛期间参与老会堂音乐厅公益音乐会
右图:开幕式音乐会,三位评委与哈尔滨交响乐团排练波兰作曲家潘德列夫斯基大协奏曲
为城市多元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艺术总监薛苏里在闭幕式上演奏
2014年,薛苏里将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引入哈尔滨。该项赛事于2019年12月永久落户哈尔滨,这对于提升音乐之都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音乐艺术事业和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对该赛事的支持力度很大,比赛的质量、艺术水准也得到广泛认可。2017年5月,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投票程序,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获批加入联合国所属的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WFIMC),成为当年惟一入选该联盟的亚洲新成员,也成为哈尔滨文化发展的新里程碑。
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被称为“音乐界的小联合国”,全世界有七千多个大大小小的比赛,但只有120多个顶级赛事能成为该联盟成员。2021年,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当选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董事会成员,成为第一个进入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董事会的中国成员单位。2022年,哈尔滨成功获得2025年该联盟年会的主办权,成为联盟成立六十六年来首个举办联盟年会的中国城市。由此,哈尔滨成为国内首座举办国际音乐赛事领域最高级别世界性重要会议的城市。
“近年来,亚洲音乐迅速崛起,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成员的加入。”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秘书长弗罗里安· 瑞姆表示,尽管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比赛,但它对于联盟而言意义特殊——这个比赛就像哈尔滨这座城市一样,从中能感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和艺术的交融。而比赛的创始人、音乐家勋菲尔德姐妹本身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象征:她们成长在德国,又在美国执教,培养出多位优秀的中国音乐学子,这些中国音乐家将她们的艺术理念带到哈尔滨。因此,这个比赛就像一个纽带把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连接在一起。
正如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保罗・凯拉夫所说,哈尔滨市拥有令人惊叹的文化机构和思想开放的人民,这座城市和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以比赛作为国家之间强大的文化交流桥梁,无限超越了一场音乐比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超越地域限制的国际盛会,是通往迷人中国音乐生活的真正门户,塑造着全球古典音乐生活新的时代。
大提琴主席阿托尔・诺拉斯在闭幕式上发言
闭幕式上,本届赛事的大提琴评委主席、83岁殿堂级的大提琴演奏大师阿托尔・诺拉斯充满热情地说,“作为芬兰保罗国际大提琴大赛的创始人,我对薛苏里先生领导这次比赛的方式感到非常支持和钦佩。热情的款待是我们对哈尔滨最深刻的印象。我在这里度过的将近两周时间,对我来说可能是我在任何比赛中最愉快的经历。”
室内乐组别选手在比赛结束公布成绩后, 互相拥抱祝贺
室内乐组别决赛获奖选手在哈尔滨大剧院
诺拉斯代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的所有评委团成员,感谢哈尔滨市及其支持机构。他表示,哈尔滨作为音乐之都的投入取得了宝贵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引用赛事创办人爱丽丝・勋菲尔德的话作为总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歌曲、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音乐家可以从他们前往的每次巡演和比赛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有两件事是具普世性的,那就是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演奏音乐时获得的乐趣。”
徐丽梅/文
王铁男 杨一舞 冯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