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面前,时间不过数字而已|乐评
2023-09-25 21: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前排的观众不得不下意识地抓牢座椅两侧的扶手,才不至于被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最后四个雄浑刚健的强音冲倒,随即爆发的掌声和喝彩声,顿时又将整座音乐厅充盈成一片鼎沸的汪洋。

上海交响乐团区区一个月的夏休期虽然短暂,但是对于申城的爱乐者而言却显得颇为漫长。音乐就像面包和牛奶一样,已经成为申城爱乐者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必需品,那种置身其中的氛围感不断召唤着人们走进音乐厅亲身体验。9月10日,上交音乐总监余隆舞动指挥棒,率领上海交响乐团踏上2023-2024音乐季全新旅程。开幕音乐会汇集年代各殊、地域不同、文化迥异的作曲家的三部力作,声音艺术让它们穿越时光隧道,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同一方舞台寻找足以共情的当代知音。

一百年前的俄罗斯国魂

适逢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纪念,使得上演率本已居高不下的“拉二”“拉三”这样的“协奏曲中的协奏曲”再度迎来一波演出高峰。实际上,拉氏作于1909年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钢琴家眼中并没有外界看来那么受欢迎,倒不是因为它技巧卓绝而令人望而生畏,而是由于它的素材偏少,作曲家一改以往乐思如泉涌的笔法,仅对两个核心主题进行变奏、衍展。

然而,钢琴家左章并不视其为难题,这一次她不急于将各个精彩乐段和盘托出,只是抓住萦绕全曲的俄罗斯灵魂,先将厚植于民间音乐土壤的第一主题娓娓道来,再与乐队相互承递洗练的第二主题。长达五分钟的华彩乐段里,左章富于逻辑感的表现方式,仿佛能让听众从她演奏的前一乐句推导出后一乐句,任由一个又一个性格突出的音乐片段驶过眼前,形成列车效应,聚积强劲的势能。

拉赫玛尼诺夫半生漂泊海外的人生经历,外加在20世纪依然执着于浪漫主义传统的艺术坚守,给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间奏曲”添加上双重错位感。左章内敛的表演风格与这一乐章的气质高度契合,钢琴与乐队以近乎即兴式的风格,时而低吟,时而愠怒,使音乐的色调如同冬天一样寒冷。到了三拍子的快速圆舞曲中,左章灵巧的手指飞速轮转,如同为一台机器上足发条,朝着纵情狂舞的终曲挺进。

大半个世纪前的美国文化

小提琴改编曲以耳熟能详的经典曲调和赏心悦目的华丽技巧在众多音乐品类中独树一帜;伯恩斯坦1957年谱曲的音乐剧《西区故事》以“美国现实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名红透乐坛。当代编曲人威廉·大卫·布龙取二者之精华,为小提琴和交响乐队改编了《西区故事》组曲。

与主题凝练的“拉三”正相反,摆在小提琴家柳鸣面前的是一连串目不暇接的音乐剧精彩选段,而她也的确没让听众的耳朵陷入过片刻虚聊:《我多漂亮》那股奔放潇洒的劲头,让人领略到萨拉萨蒂《卡门》改编曲的遗风;《玛利亚》奏到情深之处,高难度的双音技巧已被萌动的春心驯化;小提琴与双簧管共同演绎的《今晚》,其叩人心扉之力简直胜过原版的人声对唱。

作为上海交响乐团历史上最年轻的乐队首席,柳鸣在以另一个身份担纲独奏时,能够跳出古典与流行的框,化身剧中的青春人物,用弓弦讴歌纯真的爱情,同乐队的默契配合之间,青年音乐家和整支乐团的超凡实力一览无遗。

古今交汇的华夏声音

2022年,周天用音乐会序曲《都会》道出了一个作曲家心中的广州印象,他紧扣附点与切分的节奏组合,变幻管弦乐与打击乐的配器色彩,以西方交响音乐的形制勾勒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脉络。

“善政遍修举,增完池馆清”,喧腾的铜管声中,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跃然眼前,这是A段动力节奏带来的热血张扬;“南越千年事,兴怀一旦来”,温润的圆号与木管声里,穿越千年的古代印记栩栩如生,这是B段舒广旋律阐发的难忘情思。这两段象征古今的乐段交替变奏、新故相推,孕育出涌动向前的三连音洪流,最终以A段主题恢弘再现的方式将全曲推向高潮。

因为具备扎实的作曲技术,周天选择耳目一新的管弦音色,给交响乐队的各个声部提供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因为植根传统文化沃土,周天活用广东地方音乐曲调,迭代重生出舒卷从容的中国气派;因为深谙声音艺术的打开方式,周天将各式材料高度浓缩,仅用不到十分钟便圈粉无数。

那些过去的,往往会由于离得太远而像素模糊;这些当下的,又常常会因为靠得太近而失焦虚化,从文字和图像里读不到的“氛围感”,却可以借由音乐实现原图输出,让人在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中,触碰可感可知的具体事物,捕捉难以名状的意境神韵。站在音乐面前,1909、1957、2022似乎不过是几个数字而已。

陆平/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