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身上有股很强的气场,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远远走来,气势也随之扑面而来。这份飒爽像极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武曲中兼含刚柔,声动天地。杨靖笑起来很甜,浅浅的酒窝很轻易就能感染旁人,又好像那首《春江花月夜》,质朴委婉、清秀淡雅。杨靖说话语速快,清脆爽利,极符合她湖北人的干练性格。
杨靖很忙,忙着教学、演出、排练,还有乐器研发……所有的事情最终都汇成一点——琵琶的未来。但无论多忙,她对琵琶的思考从未停止……
研制低音琵琶20载
疫情结束后的这个暑假,有一件事是杨靖最为关切的,那就是低音琵琶的全面亮相——这是她与制琴师曹卫东长达20年苦心钻研的成果。
今年8月在山西大同举办的2023“云冈杯”民族器乐展演特别设立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对低音琵琶的展示。从低音琵琶原创作品音乐会到低音琵琶分享会,全方位展示低音琵琶;从琵琶演奏家到作曲家再到琵琶制作师,大家齐聚一堂,共同为这一琵琶家族新成员鼓与呼。
“回头看,一算,居然已经过去20年了。”杨靖感慨时光如流水的同时,也没想到自己竟坚持了20年,“我清楚地记得跟曹卫东第一次讨论低音琵琶是在一个冬天,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热火朝天。”杨靖很感谢曹卫东愿意做这件事,“低音琵琶的研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在研发初期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我也没料到,这个过程会历经20载。曹师傅不知道废掉了多少把低音琵琶,看着都心疼。”杨靖坦言,20年来,低音琵琶一直是她心里的头等大事,中间的多次失败、暂停都没让她放弃。“我这个人骨子里有很‘拗’的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不是蛮劲,但我就是要把低音琵琶研制出来,让这件乐器像一个健康的新生儿一样呱呱坠地。”
一版、两版、三版……直到第六版,低音琵琶才基本达到理想状态。音响效果既有对传统的传承,有琵琶堂、润、通、透以及音的共鸣的特色;又有大提琴那种低沉、浑厚的效果。第六版的低音琵琶为满足演奏者对乐器操控的需求,还将琴的外观朝着演奏者舒适的方向加以调整。根据琴的声音及外观等方面的因素,杨靖与曹卫东协商将此琴命名为“龙吟低音琵琶”。一是因为“龙”本身是中华图腾;二是因为“龙”“吟”出的声音低沉、雄浑,可以传得非常悠远。至此,“龙吟低音琵琶”正式诞生了。
有了琴,杨靖又开始琢磨适合低音琵琶的作品,邀请文子洋、戚浩笛、徐海博等一批青年作曲家为低音琵琶量身打造了作品。“他们这些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对低音琵琶如此上心,让我很感动。事实证明,他们创作的作品非常适合低音琵琶。”杨靖为此还特意录制了中国首张低音琵琶专辑《弄韵》。
杨靖说自己对低音琵琶的探索不会就此停止,“有了低音琵琶,就可以丰富我们的演奏,就会有作曲家关注低音琵琶,新作品也会应运而生……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作曲家加入到低音琵琶发展的队伍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
“恩师是我前行的动力”
杨靖出生在江城武汉,由于父亲喜爱弹琵琶,杨靖耳濡目染,也就喜欢上了琵琶。但是当时年龄太小,杨靖就从柳琴开始学起,6岁即登台表演。10岁时,杨靖改学琵琶,12岁考入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湖北艺术学院附中,开始接受专业音乐教育。
“1980年我15岁时,经过选拔代表学校参加‘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并获得二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专业性的琵琶比赛,我当时还是附中学生,是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这份荣誉给了我决心和鼓励,我要与琵琶一生为伴。”杨靖还清楚地记得,1982年,当时的文化部举办了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展演分为南方片区和北方片区。“这次展演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民族音乐复苏发展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一大批至今在民族器乐领域具有影响的演奏家,都是在那次展演中脱颖而出的。”最终杨靖参加南方片区并获奖,得到全国专家的肯定和鼓励。正是这次展演,让杨靖与刘德海结缘。
展演后,时任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授的项祖华多次向杨靖的父母建议,让杨靖报考中国音乐学院。1982年9月,杨靖如愿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刘德海的学生。4年后,杨靖以全优的成绩被学校免试推荐,成为刘德海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杨靖感慨,“我15岁有幸认识了刘德海老师,17岁成为他的学生,在他的身边学习成长。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留校一起工作,在恩师的福荫下,我的事业得以成熟和发展。”杨靖说,平日里看到老师在校园散步时精神矍铄的身影和风趣睿智的谈吐,感叹他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令晚辈敬佩不已,也坚信老师定是一位长寿的老人。
“不曾想近四十年岁月荏苒,师徒阴阳两界竟在瞬息之间。”2020年4月11日,刘德海的突然离世让杨靖悲痛不已,远在千里之外的她遗憾没能送恩师最后一程。杨靖连夜写下纪念文章,将悲伤化为文字。擦干泪水,如何继承和发扬刘德海的技艺与精神,杨靖开始了思考……“刘德海老师的琵琶艺术世界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充满了人性的智慧和艺术的光芒。在这光芒的背后是一个艺术‘爬坡人’不止的艰辛脚步,是留给后辈期望通往琵琶艺术之巅可循的足迹,是观照后人继承发展琵琶艺术的一面镜子。”在杨靖看来,研究刘德海艺术思想、观念和方法,感受他的情怀,洞悉他的心语,对如何继承和发展琵琶音乐艺术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于是,刘德海音乐艺术周、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刘德海纪念文集》等接连在杨靖的推动下问世。“恩师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杨靖说自己常常会想起恩师的点滴,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她而言都是无尽的怀念和激励……
要使中国琵琶再次走向世界
杨靖在讲台与舞台间自由切换,同时在独奏与重奏间不断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杨靖参加了刘德海组建的“五朵金花”中国弹拨乐重奏团,该团开创了民族室内乐的一代新风。2006年,已成为老师的杨靖创建了“杨靖琵琶室内乐团”,该乐团集琵琶研究、乐器改革、创作、表演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于一体,在音乐舞台上也是少见。
创团容易带团难。杨靖琵琶室内乐团由她的学生组成,除了组织学生排练,杨靖还要向多位作曲家委约原创作品。“室内乐将在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和民乐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杨靖认为,“我们培养的不是琵琶匠人,而是对琵琶艺术有思考有追求的人。我们需要一起挖掘传统,创造新的传统。”室内乐团每年都会有人进有人出,这在杨靖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员的流动不影响乐团的水准和风格,这才说明这个团有了自己的魂。”
“杨妈”是学生对杨靖统一的称呼,亲切而自然。学生们怕杨妈,她的一个眼神、一次吸气呼气,学生都会紧张。但是,学生们之所以称她为杨妈,也是因为老师像妈妈一样全情付出。“我永远记得她陪我参赛给我背琴的身影。我不好意思,提出要自己背。她不让,就是想让我的手放松一下。”杨靖的一位学生说,不论谁参赛,老师都会发一段文字进行鼓励。妈妈盼着孩子有出息,老师也一样。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一直努力、听话,遇到小挫折,杨靖又化身心理老师,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不就跟带自己孩子一样嘛。该严厉严厉,该鼓励鼓励。”
杨靖的学生毕业后分散到五湖四海,有人从事教学,有人从事演奏,学生的孩子也都开始学习琵琶,但是“杨妈”这个称呼永远不会变了。“每到各种展演,见到这些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就真觉得自己老了。”杨靖笑着说。
除了杨靖琵琶室内乐团,2008年,杨靖还发起组建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并担任团长。连她自己都开玩笑说,“我真是不嫌自己累。”在杨靖看来,紫禁城室内乐团是前沿的,是包容的,是创新的。“我们‘紫禁城’倡导的是深入研究和继承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和表征形式,并以新的理念和追求,探索当代室内乐在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及其跨越地域时空的国际性和现代感,用民族音乐的时代创新语境参与国际音乐对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走向世界。”
十多年来,紫禁城室内乐团既深入民族音乐的原生环境采风调研,面对面虚心请教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老艺人;也走向世界舞台,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演绎外国作曲家的委约作品。“因为大家都是老师,都很忙,还要挤出时间来排练,确实很不容易。”在杨靖看来,没有执着的热爱,谁都坚持不到今天。
两千年前,世界各地蕴含着不同文化特点的琵琶汇聚到中国,形成了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琵琶艺术文化。之后,中国琵琶又影响了东亚地区。现今,如何使中国的琵琶再次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琵琶音乐,进而影响世界的音乐,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书写新的“琵琶行”,在杨靖看来,这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位当代琵琶人的历史使命。
杨靖的执着、坚持、刚柔并济……支撑着她在舞台、讲台,家里家外自由切换。每位艺术家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杨靖的舞台,不光有琵琶,还有信念与光芒。
孟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