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被乐迷尊为“文神”的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携手钢琴家鲁斯特姆·赛特库洛夫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了一场令人沉醉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作为暌违三年归来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整场音乐会充分展现了德奥浪漫情谊和俄式激情舞动,同时让现场观众领略到艺术大师精湛技艺和满腔诚意。
音乐会上半场三首曲目可谓是德奥浪漫乐派黄金时代的“朋友圈”,分别是克拉拉·舒曼的《三首浪漫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勃拉姆斯《谐谑曲》(选自《F-A-E奏鸣曲》)以及罗伯特·舒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853年,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才华横溢,由天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介绍与舒曼夫妇相识,艺术家们以乐会友联手创作,激励着克拉拉重拾作曲之笔。其中,《F-A-E奏鸣曲》由舒曼、迪特里希和勃拉姆斯共同完成,采用约阿希姆的座右铭缩写“FAE”(Feri Aber Einsam,意为“自由却孤独”)为主题动机命名。年轻的勃拉姆斯创作了热情洋溢的第三乐章《谐谑曲》。舒曼在为之创作的间奏曲和终乐章基础上,又写了两个乐章成为其《第三小提琴奏鸣曲》。柔情似水的《三首浪漫曲》是克拉拉·舒曼题献给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二人同台演出的常演曲目。
这三首作品创作时期非常接近,可以依稀听辨出三位亦师亦友的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又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彼此互为影响的痕迹。比如,克拉拉在小提琴激越的快速段落时,钢琴织体采用波浪式音型增加动力感,而这一手法与舒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如出一辙;勃拉姆斯《谐谑曲》中段的缠绵深情,与克拉拉的《三首浪漫曲》形成对照。现场听众着实被演奏家饱含情感的琴声所打动。文格洛夫的演奏细腻动人、酣畅澎湃,精妙地把握了三位同时代作曲家迥异的音乐性格。当然,聆听过程中不免让人饶有兴致地联想起三位交集密切的音乐家之间的爱情传说。
下半场开场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拥有着非常迷人的主题旋律、光怪陆离的法式和声,更重要的是充满着舞蹈的韵律与动感。乐曲开始,文格洛夫在琴弦上轻盈紧凑地擦出同音反复三连音,明亮向上的主题音调沁人心脾,钢琴和声有明显的法国味道——标志性的附点节奏和颇为诡异的音程走向,令人无法抗拒地联想到作曲家的舞剧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确实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二乐章的快板主题活泼中略带调皮,钢琴与小提琴竞相追逐的默契配合令人印象深刻。三乐章行板速度的半音化音阶中夹带着摇摆节奏,恰似带入爵士风格的微醺状态。四乐章又回复到普氏音乐典型的精准、机械与高冷。文格洛夫不愧为当代最具才华的小提琴家,拥有驾轻就熟的演奏技术,无论是揉弦、双音,还是泛音技法,或是错综复杂的快弓、顿弓、跳弓都迎刃而解。赛特库洛夫的钢琴扎实稳健,和声衔接自然清晰,衬托着小提琴流光溢彩的音色。二位艺术家的配合珠联璧合且暗藏征服欲,在节奏强劲的音乐段落犹如一段高难度的双人现代舞,令人有想要一起舞蹈的冲动。
一曲结束,文格洛夫似乎对刚才的演奏非常满意,调整呼吸面露微笑。接着奏响柴科夫斯基的《谐谑曲》《旋律》《谐谑圆舞曲》三首小品——引人入胜的旋律如期而至,激情动感的炫技游刃有余。尤其在如梦如幻的《旋律》演绎中透露着任性与天真,令人沉醉其中。
这是一场难得的专业度高、现场氛围极其融洽的音乐会。在观众如潮水般热烈的掌声中,文格洛夫与赛特库洛夫慷慨地返场4首经典作品。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普罗科菲耶夫《三只桔子的爱情》中的《进行曲》、克莱斯勒《美丽的罗斯玛琳》《爱的喜悦》以外,还有改编自埃尔加《谜变奏曲》的第18变奏。这段变奏曲是2004年文格洛夫首次访沪时的演出曲目,令人感叹时光荏苒,经典永恒。
陈洁/文
茅新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