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交响乐团位于北京东四环的新址,一楼排练厅一侧响起乐团错落有致的乐音,一侧环绕着合唱团此起彼伏的歌声。9月3日,中国交响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指挥家王琳琳率领下,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黄河大合唱》(原中央乐团演出本)。此次演出《黄河大合唱》,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也是国交自北京和平里旧址搬迁至东四环新址后的“首次发声”,无形中有一份特别的仪式感。
身为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的王琳琳,20年前刚入职国交时就作为助理指挥曾协助指挥家李心草排演《黄河大合唱》,之后他自己也排演过无数场音乐会,但这场由乐团和合唱团共同出演的“全本”版本,他等待了十几年。尽管对这部作品捻熟于心,音乐会上演前两三周,他还是每天躲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埋头在一堆还未来得及收拾的杂物间研读总谱。无论演出或大或小,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去读总谱,是王琳琳的习惯,他说,“指挥,是和总谱过日子的人。”
指挥系那个“外头来的孩子”
1999年,王琳琳从培养理工科人才为主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当时在央音引起关注。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外头来的孩子”是何方神圣,能耐如何。王琳琳是出生北京的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小时候在父母安排下尝试过各种兴趣班。他有些敏感害羞,父母便让他学习手风琴,希望让他多上台表演“练胆儿”,变得外向一些。一次,5岁的王琳琳和父亲在歌唱家杨洪基的家里做客。杨洪基发现这个小客人有一双灵敏的好耳朵,建议他改学钢琴。在杨洪基介绍下,王琳琳开始跟随原总政歌剧团钢琴家钱致文学钢琴。比起按部就班好好练琴,他更喜欢弹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喜欢在钢琴上天马行空地即兴演奏。因为手小而且软,一到练手指基本功的练习曲王琳琳就不愿意好好弹,但他却能只用一周时间就背下莫扎特奏鸣曲的一个乐章。钱老师发现他这一特质后,便特意多给他安排莫扎特、巴赫的作品进行练习。
9岁时,钱老师向王琳琳父母建议:“孩子的音乐直觉很不错,将来学指挥挺好的。”这句话在王琳琳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上世纪80年代末,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转播,王琳琳守在电视机前看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大师出神入化的指挥动作让王琳琳着迷。那时,他便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当指挥。“我家里的筷子、我妈妈的毛衣针,就没有过成双成对的时候。”那些属于孩童的手舞足蹈,是王琳琳在音乐世界里对指挥最初的摸索。
在钱老师引荐下,上中学后王琳琳跟随视唱练耳名师朱有臻学习。当朱老师知道他有学习指挥的想法后,就把他介绍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徐新门下。王琳琳清楚地记得,当他拿到徐新老师的传呼机号码,鼓起勇气给老师打了一个传呼,没想到一会儿就接到回电,电话里徐老师特别爽快地和他约定一星期后上课。之后,王琳琳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刘康华教导下学习和声学,刘老师给他布置了大量的和声习题,数量和难度不亚于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高一时,王琳琳决定备考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父母对此有些担心,因为王琳琳没有音乐学院附中的学习经历,专业上或许跟附中的孩子有差距。但王琳琳打定了主意,暗暗加快了专业学习的节奏。等到高三考学前,他跟随徐新教授已学习了两年多,可驾驭莫扎特、贝多芬的一些交响曲。最终,王琳琳以文化课和专业课总分双第一的成绩考入指挥系,师从徐新,并同时成为指挥家韩中杰的“关门弟子”。
功夫在台下,创作在台上
在校学习期间,王琳琳的专业表现非常亮眼。他曾指挥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在全国大学生合唱比赛中获第一名,与声乐歌剧系师生连续三年合作演出《弄臣》《女人心》等歌剧,参与到马勒《第二交响曲》、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等经典作品在北京的排演。2002年10月,他受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邀请担任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中国首演的合唱指导,2003年担任作曲家郭文景现代歌剧《狂人日记》中国首演的助理指挥。
2003年底,王琳琳以优异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在一次聚会中,王琳琳偶遇指挥家李心草。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李心草问了他很多关于指挥的“古怪刁钻”问题,发现这个还是学生的小伙子竟然没有被难住,聚会最后,只剩下他俩人有来有往聊得风生水起。几天后,王琳琳接到李心草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自己的助手,同时参与到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的指挥工作中来。于是,还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王琳琳通过考试,被中国交响乐团聘为助理指挥及合唱团艺术指导,奠定了他指挥事业的重要基础。从助理指挥起步,王琳琳在一场场音乐会、一部部作品中磨砺成长。如今的王琳琳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以每年几十场的频率向观众、业界同仁呈现他对于交响乐、歌剧、合唱等各种音乐类型作品的独到诠释。
历经20年积淀与锤炼,此次面对《黄河大合唱》,王琳琳的心境变得更加沉稳与平静,国交这支熟悉的团队让他安心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提出更为严谨与自律的要求。他说,国交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对指挥工作更为重视和珍视的同时,对指挥和作品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在与其他院团合作时,很多乐手、合唱团反馈说,他的诠释和处理总是更为细腻、别致,他觉得这可能来源于自己与国交合唱团的长期合作,“某种意义上说,国交合唱团塑造了我的手。”他说,排练合唱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以人声为主的小型曲式结构,需要指挥善于发现其中细节并在手上呈现、传递给合唱团。国交合唱团在合唱上的高水准使得他可以迅速收到对音乐处理的反馈,这个过程也让他不自觉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王琳琳与北京几乎所有的专业合唱团都有过出色合作。
上学时,老师们总说,“没有一个乐团希望指挥说太多。”这让王琳琳养成在排练中“只说最重要的事情”的习惯,“我希望我想表达的东西,大家在我的手上就能‘听’到。”王琳琳认为,指挥在排练前需要多读总谱、读透总谱,想办法把每个细节做到最好,把准备工作做到前头。而创造性的东西,更多时候是指挥和乐团准备充分后在台上“碰出来”的。这种创造力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指挥丰富经验的体现,除了前期准备充分的排练,也离不开指挥每次演出后的量化与分析、总结与归纳。在广泛涉猎交响乐、歌剧、合唱作品后,王琳琳希望步入40岁之后的自己,可以对更多的交响乐作品做精细琢磨、深入实践。
忘年交铭刻于心
在指挥学习、工作的经历中,王琳琳得到过多位成就斐然的老指挥家的悉心教导,并和他们结成情谊深厚的忘年交。有对他基本功细致入微指导、带领他考入央音的恩师徐新,有对他人生智慧启迪良多的指挥家黄飞立,有在合唱方面对他多有影响的指挥家杨鸿年,更有将他收为“关门弟子”、对他影响最深的恩师韩中杰。
这次9月3日上演的全本《黄河大合唱》音乐会中,上半场没有像以往惯例以《红旗颂》或毛主席诗词开篇,而是上演了几首考究又应景的曲目。其中,经典的前奏曲《咏雪》是韩中杰首演的作品。在这样一场有着多层意义的重要演出中指挥这首作品,王琳琳感到,冥冥中老师也在与自己一同分享这一重要时刻。
1991年5月19日,北京首都体育馆,由十余支交响乐团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团演出第二届“交响乐之春”音乐会,指挥家韩中杰作为最后一名重量级指挥出场,指挥八百人乐团演出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终曲。当时还在上小学的王琳琳有机会在现场观看演出,受到很大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韩中杰。1999年,因徐新、俞峰两位教授的学生过多,系里专程把韩中杰特聘回校,带王琳琳和程浩、居蕴三个99级本科生。从音乐会的小仰慕者变成韩中杰的“关门弟子”,王琳琳感叹人生的机遇奇妙。
那时,韩中杰已八十高龄,刚从指挥舞台退下来的老先生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教给他们。教学上,韩中杰突出的特点就是严谨、完善,充分认识和理解总谱,他对总谱的深入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中国好几代指挥产生深远影响。其对作品总谱剖析如同手持手术刀的医生一样严谨、准确,对作品的大结构以及细节变化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和具体论证的解读方法,也对王琳琳产生极大影响。在跟随韩老学习的8年里,王琳琳掌握了相当于近20套音乐会曲目量的作品,涵盖相当一部分交响乐指挥应该掌握的核心曲目,研究生时,有时候甚至是一周研习一部交响曲。这种学习方式和节奏让王琳琳具备了快速掌握作品的能力,也使得他在自己的工作中,把研读和分析总谱摆在首位。很多朋友都说,只要开始工作,王琳琳从头到尾的话题就是“总谱”两个字,这个时候他总会非常自豪地回答:我的老师是这样教我的!
王琳琳记得,韩老九十多岁高龄时,有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还要研究两个小时的巴托克极少被演奏的几部作品,里面不乏一些“烧脑”的乐句段落。当他问起老师为什么还要研究这些作品时,韩老开心地一笑:“这里的声部关系我以前不知道,非常有意思!你也应该读一读。”受恩师影响,王琳琳这些年也开始研究一些小众作品、以前不被业界所重视的经典作品,以及艺术视野拓展、更新的新作,他认为这个积累对指挥来说必不可少。在研读总谱、演出的间歇,王琳琳有一个减压“小妙招”——坚持做和声学习题、曲式分析,既能锻炼脑子,又可以转换思维。在他看来,专业知识是一天也不能放下的东西,一旦放下,手、脑就会有生疏的感觉。
2021年,王琳琳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授课。教学的过程也让他发现很多舞台实践中未曾注意的细节,譬如在给学生讲解“贝六”时,他发现作曲家笔下的一处细节,一提、二提的拨弦犹如浪花一样优美,很多乐团在实际演奏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希望以后有机会一定要逐一实践这些有趣的发现。王琳琳带着学生在一部部经典交响乐作品中来回打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转悠”,正如当初韩老带着他一样。“演不演是一回事儿,会不会是一回事儿。”他说,不一定要多次演出的作品才是经典,很多作品无论是学生还是职业指挥家都要有所认识。
王琳琳说,徐新、韩中杰、黄飞立三位指挥家和他谈起自己人生经历过的波折起伏时都说过一句相似的话,“徐老师说的是‘过去了’,韩老师说的是‘没关系’,黄老师说的是‘无所谓’。”对他们来说,比起过去遭遇了什么,明天排演什么作品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三位在专业领域有杰出造诣的指挥大师的人生智慧让王琳琳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个指挥家来说,关注专业、关注作品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很多人都说,指挥家没有生活。步入不惑之年的王琳琳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指挥家与自己独处、与作品相处、与总谱过日子的生活,也是颇有趣味的人生。成为指挥,王琳琳最大的驱动力是兴趣,这使得他一直对这个职业葆有旺盛的好奇心,并自得其乐“浸泡”在音乐的环境与氛围中。40岁,对指挥家来说是黄金时期的开始,很多作品,学生时代学过,青年时期不一定有机会碰,更多的尝试或许就在当下,从现在开始逐一展开,王琳琳希望实现对于指挥的更多探索。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