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曲家计划”是让年轻人得到历练,不是选拔
2024-01-20 19: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为期两年的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简称“青作计划”)在终评音乐会中落幕。

最终,《冰玉堂——在历史的暗明中穿梭》《思南·黄梅随想》《恸歌》成为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三强”作品。《冰玉堂——在历史的暗明中穿梭》还获得了全体乐手票选出的“乐手最喜欢作品”,将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乐季中再次演出。

与往届不同,本届“青作计划”只选出三强作品,不再对三部作品进行排名。“青作计划”发起人之一、作曲家陈其钢对此表示,名次会让人们把更多目光给予一等奖作品。他希望淡化成绩,让更多青年作曲家的作品被关注。

新规则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终评音乐会开始前,陈其钢通过视频远程致辞并讲述了本届“青作计划”的初衷:“目的是让青年人得到历练,大家注意是历练,不是选拔。”同时他强调,在这个平台上能得到历练的不只是青年作曲人才,还有青年演奏家。

创办于2011年的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如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有口皆碑的青年作曲人才培养计划,累积、演出近百部新作品,并通过“青作计划”向青年作曲家委约了18部新作品,为青年作曲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2022年3月,第七期“青作计划”启动,首次将征集作品范围由管弦乐作品调整为中国弓弦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旨在通过活动让更多青年作曲家关注民乐创作。2023年,由海内外十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机构艺术总监等构成的专家组经过严格评审,选出十部作品进行展演。这十部作品分别由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浙江交响乐团、西安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在各团的音乐会中演出,不仅让更多青年演奏家有机会与交响乐团合作,也让他们能真切地听到自己作品的声音。最终,五部作品入围终评。

五部终评作品各具特色

1月6日的终评音乐会上,五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由指挥家吴怀世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青年胡琴演奏家李仓枭、高白、祝云琦、毕友恒共同呈现。作曲家秦文琛、指挥家许忠等五位国内外评委现场打分,作曲家陈其钢、指挥家张艺及两位海外评委线上实时聆听并打分。当天,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众多作曲系师生到现场观看了演出。

文子洋创作的《恸歌》,有感于自春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音为美、悲音为乐”的艺术创作审美倾向,强调了二胡音乐中的悲情气韵。弓弦嘶鸣呜咽之间,闪耀着人类不屈的灵魂。该作品也是五部进入终评音乐会的作品中最无调性的一首。《恸歌》是文子洋的首部二胡协奏曲,创作于2022年,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文子洋表示,“这部作品与我以往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过程中我特别动情。”对作品的情感投射过深,让他在《恸歌》之后创作的作品都明显变得明亮了起来。文子洋近些年在众多作曲比赛中获奖,坦言自己现在已很少再参赛。此次参赛是因为他一直想为校友高白写一部作品,在看到本期“青作计划”是为中国弓弦乐器与管弦乐队创作协奏曲后立即决定报名,并邀请高白担任作品的演奏。

李萌能的作品《太阳·敦煌》灵感来源于海子的长诗《太阳》。这也是他的作品第五次入围“青作计划”。刘豫徽所作《思南·黄梅随想》,主要是对黄梅戏中念白与唱腔元素的提炼与外延,运用器乐化手段,强化黄梅戏念白“不瘟不火、抑扬顿挫”的语言张力,运用交响化手段,诠释黄梅戏唱腔“柔而不腻、秀而不纤”的艺术本色。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二胡的特性,让这部作品只能由二胡担任主奏。

李霓霞所作《瑰梦》力图通过胡琴乐器强烈的音色质感,表达二胡独具的声音表现力;同时通过熟悉的音乐、音色、素材在不同音乐阶段的出现、消失、重叠、组合与分离,来表达乐器的角色功能和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周嘉颖从“冰玉堂”这一特有建筑获取灵感,创作了《冰玉堂——在历史的暗明中穿梭》。作品以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粤剧唱段、龙舟说唱曲艺作为一种“口吻”,诗意阐述冰玉堂的风霜。周嘉颖形容:“作品中,中胡就像一个人一样如履薄冰地穿梭在管弦乐队里。”创作中,她更多地考量音高的“路径”“方向”与“距离”,让配器色彩的渐进和在单音技术下衍生的不同和弦纵向碰撞出瞬时色彩。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2019年,刘豫徽首次参加“青作计划”,作品入围了展演。“那次排练时,张艺指挥建议我可以对作品局部进行适当删减,将弦乐部分去掉。”调整后的作品经过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演绎效果很好。此次再度参加“青作计划”,刘豫徽表示,经过两次展演、两位指挥的排练和两支交响乐团的演奏,让他明白作曲应该适当地“放手”,给予指挥与演奏家更多诠释空间。

担任终评音乐会指挥的香港青年指挥家吴怀世对这场音乐会极为重视,他希望将作曲家谱面上的一切都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而《思南·黄梅随想》谱面上刘豫徽的标记非常具体,致使作品成为五部作品中排练时间最长,让指挥花费最多精力的一部。这让刘豫徽意识到,“很多地方其实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种感觉,而不是写得越具体越好。而且,一部好的作品,或者说一部能经常演出的作品,作曲不能给指挥、演奏家和乐团带去很多麻烦,不能让他们面对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到的是紧张。”音乐会结束后,刘豫徽开始收集老师和同学们的感受,并表示会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对作品及谱面进行调整。

周嘉颖目前是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民乐领域,“我受到导师王建民教授的影响,他的作品远不止是悦耳的音符,其中的思考也细致至极。这让我也希望自己能在简洁的音符背后,真正地用心创作。”此次她在作品《冰玉堂——在历史的暗明中穿梭》中使用了中胡,“中胡是民族弦乐组里的中音乐器,它的‘鼻音’很重,也带有萧条的质感。中胡和小提琴组的空弦都包含了G弦和D弦,因此像同度旋律这样的线条性因素在不同的乐器以及不同空弦上的色彩和紧张度变化就很值得玩味。”从前期准备到写作,再到作品两次由交响乐团演出,整个过程都让她收获颇丰,“把作品搬到知名管弦乐团的乐季中接受听众的检验,对我这样一个学生而言太难得了。‘青作计划’不仅仅是一个作曲比赛,就像陈其钢老师所说,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练机会。”

文子洋表示:“周嘉颖、刘豫徽和我都是常年一起参加作曲比赛的‘赛友’,也在各个比赛中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次提交参赛作品后,文子洋与周嘉颖互换了总谱,“我们互相交流和学习。我很喜欢她作品中细腻的一面,这是我的作品中不具备的。”

正如陈其钢所言:“‘青作计划’是靠所有人的责任心和对青年作曲家的爱护坚持到今天的。不论是对演出作品的指挥、院团,还是各个机构管理者、艺术总监而言,决定在乐季中演出青年作曲家的新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一件易事。而所有人共同努力,就是为了给青年创作者搭建起这个宝贵的实践平台。”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