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末,由指挥家孟大鹏创立的“深空合唱”品牌在北京金帆音乐厅举行成立三周年纪念音乐会。音乐会上,“深空合唱”品牌下辖的深空少年合唱团、深空室内合唱团、深空混声合唱团为现场观众奉上多首合唱精品。其中,深空混声合唱团演唱的《蓝色》《小岛日记》等混声三部合唱(SAB)合唱作品,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唱都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孟大鹏一直积极致力于混声三部合唱(SAB)及相关作品的推广。他以“深空”为实践基地,对混声三部合唱(SAB)进行不断实践和研究,不仅让更多处在变声期前后、热爱合唱的男孩子可以继续留在合唱团歌唱,也扩大了该合唱类别在其他合唱人群中的推广。为此,本报记者特邀孟大鹏为广大合唱工作者和爱好者讲述如何正确认识、发展混声三部合唱(SAB)。
被忽视的SAB
十几年前,孟大鹏在一些国际合唱赛事担任评委时发现,国外对于合唱类型的划分极为细致,除了当时国内常见的成人混声四部合唱SATB(Soprano女高音、Alto女低音、Tenore男高音、Bass男低音或Baritone男中音结合在一起的合唱队),童声合唱(SSA),同声合唱(SA、SSA、TB、TTBB)之外,中学阶段合唱团还划分出混声三部合唱(SAB)。这种国内较为少见的合唱形式不仅引起了他的兴趣,也引发了他对国内合唱团类型划分的思考。
近年来,混声三部合唱(SAB)在国内被更多合唱指挥认识,逐步兴起并有了一定发展。由于其多应用于变声期男生的合唱训练,也常被称为“变声男童混声三部合唱”,以区别于原有的童声合唱。孟大鹏表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混声三部合唱(SAB)这种合唱类型在我国的发展都处于被忽视、被误解的境地,有人甚至认为这只是用于过渡的一种方式,没有发展的意义,这对于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这种忽视、不受重视的现象与国内长期以来认为学生变声期,尤其是男生变声期不宜歌唱的观念有关,这使得很多这个时期的男孩子被迫离开自己热爱的合唱,离开合唱团,孟大鹏自己就有过相似经历。在深入了解这种合唱形式并向国外相关合唱团深入交流学习后,他发现混声三部合唱(SAB)对变声期男孩子能不能继续歌唱、继续延续对音乐的爱好至关重要。同时,通过了解国内中学合唱教师、变声期男孩子的困惑,他决心将这一合唱形式在国内积极推广。这也是孟大鹏这些年致力于混声三部合唱(SAB)的发展,以及相关合唱作品的委约创作和积累的最大原因。
三大误区亟待纠正
国内合唱工作者对于混声三部合唱(SAB)的认识不足或存在的误区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SAB中的“B”的认识不够(国际上有时也会有SAT的说法)。“S代表Soprano(女高音),A代表Alto(女中音),这似乎没有争议,但这里的第三个声部,无论写成‘B’还是‘T’,都不是我们一般混声合唱团中的Tenore(男高音)、Baritone(男中音)或者Bass(男低音),它就是混声三部合唱(SAB)这种合唱形式中特有的一个声部。”孟大鹏认为,把这个声部解释为“boys”更为恰当,即处于进入变声期但没有完成变声的男孩子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时期的男孩子,不再有变声期前类似Soprano(女高音)或Alto(女中音)的高音域,但因为变声未完成,高音又没有达到Tenore(男高音)的音域,低音又没有达到Baritone(男中音)或者Bass(男低音)的音域,有着这个时期特有的音色和音域。这个特点决定他们能唱的作品音域有一定要求,需要作曲家为他们创作音区合适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套用童声合唱或成人混声合唱作品。
其次,部分合唱团指挥或中学合唱教师被混声三部合唱(SAB)中男声声部的人数是否应与其他两个声部一致的问题所困扰。实际上,因为这个时期男孩子嗓音的特殊性,这个声部的人数很难与其他两个声部一致。孟大鹏说,有的SAB合唱团,全团30个人,男声声部可能只有七八个人,但这并不会影响声部间声音的平衡性,因为男孩子变声后,其声音的能量会变大,如果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收获较好的声音效果,即便人数与其他声部不相当,也能达到整体声音的平衡性,所以指挥老师对于人数问题不用过于执着。
第三个误区是孟大鹏在实际合唱工作中体会较多的,即部分合唱工作者认为,SAB这样的合唱形式、合唱团虽然存在,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更多是中学阶段一个过渡性质的合唱团。通过自己的实践和鼓励更多指挥建立SAB合唱团,孟大鹏发现,SAB合唱团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初中生甚至一部分高中生男孩子有机会继续参加合唱团,不至于放弃合唱,为整个合唱的发展留住了生力军,这种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过渡”这么简单。
除此之外,SAB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另一个合唱群体——乐龄合唱群体(老龄合唱群体),甚至扩大到更广泛的社区合唱团。在这些合唱群体中,愿意参加合唱团的女士多于男士,当一个社区或乐龄合唱团中有30位女士,但男士只有七八位时,再想分出男声高低两个声部,去和女声声部作平衡是很难的。如果合唱团能运用SAB的训练方式来演唱相关作品,可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合唱中来,享受合唱带来的乐趣。
平衡靠声音而非人数
在孟大鹏看来,SAB合唱团的训练与常见的SATB合唱团训练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对于指挥而言,需要在两个方面多加注意。
一是声部的平衡关系。指挥要正确认识“B”声部的音域与音色特点,不要过于执着于男声女声人数的搭配,而要从声音出发,设法从声音的音效上保持三个声部之间的平衡关系,达到理想的声音状态。尤其是中学SAB合唱团的老师,在挑选团员尤其是男声声部团员时,既要关注他们一开始的音域区间,也要时刻关注他们音域、音色的变化,不要让孩子们演唱超出当前音域的作品。同时对于男声声部要正确认识,不要用传统混声合唱团“男声一半、女声一半”的观念去打造合唱团,而更多是将男声声部视为合唱团中的低音声部,与其他两个声部构成合唱团的平衡即可。这个阶段的男孩子声带不太受控,有的男孩子不太敢张嘴唱歌,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唱。当有的人出现几个音唱得不太好时,可以鼓励他先将这几个音跳过去。可能过几个月男孩子们的声音就又有变化了,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越变越好,指挥老师要有耐心。
二是指挥多和作曲家沟通。目前国内对混声三部合唱(SAB)还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的作品数量不多,寻找作品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指挥可以和更多的作曲家建立联系,请他们将现有的童声合唱作品、混声四部合唱作品改编成混声三部合唱作品,有条件的指挥和合唱团还可以委约作曲家创作混声三部合唱的新作品。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