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小作品”如何唱出“大格局”
2024-02-06 19: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浩如烟海的合唱文献中,有一类属于通俗性的“小作品”,其为普罗大众有能力参与合唱实践提供了必要的乐谱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普及性的作用。然而,“小作品”并不意味着演绎上的低规格,恰恰相反,在降低了纯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小作品”更需要通过高规格的二度诠释来平衡其音乐文本上的先天简约性,呈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大格局”,方能还原作品的本貌。

“小作品”的音乐本体特征

不同于独唱歌曲的难度评价方式,合唱中的“小作品”并不以音域跨度作为其首要评判要素,而是以声部的多寡、织体的繁简、调式自然音的占比、是否具有极强的旋律歌唱性为其衡量标准。因此,合唱中的“小作品”大多是常规二段体歌曲思维设定下的多声部配置:其旋律优美流畅,易记耐听;其结构规模较小,带有主歌、副歌搭配的典型特征;大多以调式自然音为主,偶有插入变化音;多声部织体简洁明了,同步为主、偶有对位;音域不宽、偶有高音……在室内合唱领域,如彩虹合唱团指挥金承志创作并广为传唱的《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夏天的梦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等作品,张帅创作的北京冬奥会主题曲、童声合唱《雪花》,以及吴昊的《米多多之歌》、王超的《情怀》、张士超的《最美的期待》、曹冠玉的《窗》、靳子玄的《愿》等作品也符合上述特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作品的“小”无关乎其作曲技术含量的高低,只是源自其结构规模的精巧以及音乐本体元素的相对单纯。在这种情况下,合唱团就特别需要通过二度诠释来挖掘作品单一律动下的更多表达可能性,才能让听众真正感受到这些作品的艺术气息。

合唱中的另一种“小作品”同时也是最容易出圈成为爆款的类型,则是对热门流行歌曲的移植编配,其巧借热门IP的网络流量,通过将原本的单声部旋律纵向立体拓展为多声部的和声再现,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当前合唱界的“小作品”有相当比例是来自这一类型,如作曲家陈国权、金巍、陈一新等都改编出版了一系列经典老歌的合唱版本且流传甚广,这些改编的合唱作品基本都忠实于独唱版本的和声配置、伴奏织体写作,不同之处在于由独唱变为合唱之后,音乐主题如何在契合表情音区的前提下对合唱各声部进行有效分配。这类作品很受广大合唱团的青睐,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合唱团大多以原有独唱版本的表达方式来简单复刻,更多时候给人一种多人叠加、仅此而已的印象,并非是基于合唱思维下的再演绎,从而遗憾地让“小作品”在低规格演绎中变得寡淡无味。

高规格演绎的美学表达维度

谈及合唱作品的高规格演绎标准,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以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的演唱方式辅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情绪张力来直抵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一点尤其反映在抒情作品中,如要唱得精彩,一定是在合唱团聚合且高度融合、柔和而富于空间感的音色中(可以理解为轻声高位唱法)娓娓道来,张口的第一声音色、唱出的第一句主题旋律,就可以把听众迅速带入指挥预设的音乐叙事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听众会处于忘我状态,甚至可以在感受层面短暂抽离于本我,进而与舞台上的合唱团通过角色虚拟互换来共情体味音乐,并最终碰撞出志同道合的艺术情感火花。其次,以层次细腻的音乐推进,不断调整、调动听众的审美方向和审美想象。一首高规格演绎下的合唱作品,从来都不会是一个扁平化的无趣过程,而是会通过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精细立体化设计来调节听众在一首作品内可能会有的审美惯性和疲劳。换言之,一首合唱作品的优质演唱,一定会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避免听觉走神,而要实现这一点,演唱过程中的“层次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再次,以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容量,满足听众的“临响”(亲临音乐会现场感受聆听音响)期待值。从审美心理学来看,听众对于一首作品起承转合的延展过程会经历一个“初听-推进-深化-高涨-回落-收束”的心理即时过程,如果合唱团的演绎高度契合了这一心理审美过程,那么其演绎必然是高规格的。

2022年,笔者改编了合唱版《人世间》,并指挥天下泉城合唱团演绎,作品一经推出迅速火遍全网,很多平台纷纷转发,目前全网已达到上千万的总浏览点赞量。这首改编自热门金曲的合唱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所认可,究其原因便是通过技术手段在审美层面满足了上述三个维度的要求:无论是前奏部分钢琴配合小提琴的画面感切入,还是合唱团开口第一句的松弛通透音色;无论是演唱中咬字黏合状态下的层层递进,还是彩虹式乐句的层叠不断;无论是第一段的收敛控制,还是第二段推向高潮,抑或是尾声部分的悠远伸展,都让听众在歌声中看到了“若年华终究被遗忘,记得你我”的感人画面。

将“小”放“大”的实现路径

路径一:让合唱团唱出极致化的“音乐表情”。

“音乐表情”是合唱美感呈现的代名词,但是不少合唱指挥,尤其是基层合唱指挥对此有认知误区,认为作品的速度和力度处理是美感的关键,可谓是南辕北辙。

笔者的恩师、合唱泰斗杨鸿年曾指出:“合唱作品千千万,但最终归结为三种核心音乐表情的诠释,分别是:Legato(连贯的)、Staccato(弹跳的)、Marcato(着重的)。”这句话指出了合唱美感实现的三个关键要素,具体释之:在抒情性的作品中,要把字与字之间、短句之内、乐句之内、乐段之内唱出延绵不断的流动起伏感(也就是Legato);在欢快活泼的作品中(也包括抒情慢歌中特别标注了跳音记号的部分),要唱出弹跳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就是Staccato);在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或者是厚重的史诗风格作品中,要做到沉稳得当的重音强调(也就是Marcato)。

当上述三种音乐表情可以精准呈现时,即便是“小作品”也会迸发出强大的音乐美感,当这种美感被听众感受到的时候,格局自然就放大了。近期,笔者指挥天下泉城合唱团演绎的由作曲家金巍编配的流行老歌《再回首》,得到了合唱界同仁的一致好评,网络浏览量也居高不下。这首作品无论是演唱难度还是结构规模都属典型的“小作品”范畴,天下泉城合唱团在极致化的连贯流动中(消弭换字痕迹、字与字之间弧形递送、强调大线条乐句、避免琐碎换气等)呈现诉说式演唱,再加上合唱音色的“头腔半声化”纯净辅助,“小作品”唱出了感人的“大格局”。

路径二:设计精细化的力度、速度对比,凸显细腻的层次性,必要时可以局部做出恰如其分的音乐本体调整(注:如果是经典作品,不可以随意改动)。

合唱中的“小作品”在原始本体方面,无论是长度规模还是乐思展开都不具备情绪上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表现,这就需要合唱指挥在二度诠释方面要对谱面作出细致的案头工作,通过严谨的作品分析来设计力度、速度的布局。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忠实再现原谱中已经给出的力度、速度提示,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挖掘可以使作品演绎更加精彩但谱面中并未标记出的盲点,以极致化的层层布局来促成作品的大气象。

同样以笔者指挥的《再回首》为例,在作品的第二段副歌转调反复时,为了形成情绪高潮在听觉上的持续体验,笔者将后半部分原本只有男高、男低声部的音乐主题演唱叠入了女高、女低声部,使得音乐的情绪张力更加饱满,更容易让听众的心理期待值得到满足;而到了尾声部分,笔者又反其道行之,只留下男高声部来“柔声轻叹”,从之前的情绪高涨瞬间转为宁静,形成了情绪上的强烈反差(这种戏剧性反差是“大格局”促成的必要手段,且容易感人至深);但笔者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最后的结束长音处,合唱并没有采用原谱的恢宏强力式收束(这种结束虽然有气势,但却是一种收拢封闭性状态,对于抒情作品来说反倒略显突兀),而是在中低音区以一个主和弦的四部和声伴随钢琴渐慢的分解和弦渐弱远去,给听众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听觉遐想空间,从而大大延展了作品的音响空间,催生了“大格局”的态势。

上述论点皆为笔者近二十年来合唱创作与合唱指挥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且已通过大量合唱团的实操而立竿见影。笔者认为,合唱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音乐,而音乐的终极目标则是为了以美感人、以美化人,从这个层面来说,多唱一些精致的“小作品”反倒更契合于合唱的审美初衷。期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合唱团可以在“小作品”的“大格局”演绎中来诠释和谐之美,为中国合唱大厦之筑牢打下坚实的根基。

吴可畏/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