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元宵节晚,留德双专业博士袁芳钢琴独奏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上演。为呼应新春第一次月圆,本场音乐会设计了古典乐作品中两首闻名遐迩的“月光”作为上下半场的开篇。此外,还有三位不同国籍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与李斯特的巨作,旨在特写出西方古典音乐完整多元的一面。作为对民族特色的延伸,袁芳特地穿插了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前奏曲》(为钢琴而作)第一首以及由中国作曲家张朝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音乐会以贝多芬《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拉开帷幕,袁芳的演绎颇具德奥乐派的深意。她的触键精美,没有古典时期那种硬质的颗粒感,但求音响圆润而清晰。第一乐章是作品与标题最能引起共鸣的部分,而袁芳的演奏在踏板的支持下对和声进行了深描,以至近乎有些巴赫《升c小调前奏曲》的意味。随后二乐章是颇为显著的音色变化,她配以谨慎的踏板使用,彰显出节制的古典风范。然而,钢琴家全方位的控制实力在第三乐章得到了集中体现。笔者以为,贝多芬之于海顿与莫扎特奏鸣曲,最大创造性便在于末乐章的内涵容量与结构作用。当晚,袁芳弥合了音乐中理性结构与感性矛盾的分隔,自主部主题呈现,她便以左手对右手的巧妙支持让人想起乐队中的低音声部巴松。而作品第87小节预备再现处,她更奏出一种相当交响化的音响,仿佛抓住了一种无形的“戏剧框架”,让人不得不叹服,真正伟大的作品,感性矛盾冲突总是由各音乐元素复杂的理性编织支撑而起,而演奏家则需自始至终穿梭自如。
历经两首严肃作品的洗礼,格什温《前奏曲》是作为上半场的返场出现的。据作曲家自己所述,这部作品旨在以非常古典的方式展现爵士元素。当晚,袁芳紧紧扣住第一小节的重音与延长音,以节奏奠定音色,一气呵成,极富戏剧张力。
音乐会下半场,透过德彪西的《月光》,袁芳以温暖通透的触键奏出真正具有光影变幻的柔情与曼妙。承接自上半场,仿佛西方对东方的惊鸿一瞥,古朴而纯粹。然而纵观全场,还是肖邦《平稳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Op.22)最深得我心。乐曲开篇,孤傲的调性六级音(e)立于左手静谧的音流中,如水晶般清澈,巧妙引出了后续的慷慨陈词。袁芳演奏的一大独特之处正在于无论多么晶莹剔透的声响总能让人抓住触键的分量感,从而判断音乐运动的内在方向。至于弹性节奏(rubato),她也从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在音乐的各个层面都做到一种细致的关照,由此驾驭外在的长线条。她对主题宏观发展脉络的捕捉,对于转折句的考究,以及每个音符不同层次质感的打磨都显得深思熟虑,音乐整体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结构感。音乐会尾声,观众的情绪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中走向了巅峰。随着音乐发展,袁芳也在璀璨的华彩部分彻底开足了火力,酣畅的弹性节奏与潇洒的炫技释放出无须阐释的魅力,直击灵魂。元宵佳节,这样一部曾因被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巧妙引用而家喻户晓的“通俗”作品为音乐会画上句号,令在场观众真切领会到演奏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年轻的多元活力将古典音乐薪火相传的双份心意。
演出结束,袁芳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返场加演了一首中国钢琴作品,作为对这次特殊佳节所有到场者的再度致意。
施齐/文
韩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