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声乐艺术生联考和部分校考首次采用清唱的声乐考试。眼下,联考早已宣布了考生的成绩,部分独立音乐院校也早早地给出了考生的专业终考分数。但是,对“艺考清唱”举措的思考、议论却没有停息。思考此举利与弊的人各有所思,议论此举利与弊的人各执己见。静听、静观了多时,我愿意整理一下我所听到的“艺考清唱”之众议,更想让声乐圈内的同行对“艺考清唱”引发更大的关注。
“艺考清唱”支持者说
“艺考清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考生清唱可以让评委老师清楚地听到其真实嗓音,在不受钢琴伴奏的影响下很容易判断考生嗓音的优劣。”
“考生清唱,更能对其音准、节奏、音乐风格、语言、音乐处理等方面的水准获取最清晰的数据。”
“对考生而言,清唱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项举措,应该说是有着向上的意义。”
“艺考清唱可以省去很多人力物力,招考方可以省去安排声乐钢琴伴奏的麻烦,考生也可以省去与钢琴伴奏合作的时间和钱财。对于考生而言,清唱提高了不小的难度,如果综合素质不够高,瑕疵是很容易暴露的。”
“艺考生要想有较好的音高、音准、节奏等音乐基础,就必须接受长期、专业、规范的教育。考生要具备对声乐曲目立体解读的功力。”
“清唱是要让考生真正学会控制声音的能力,能轻、能重,能强、能弱。在此基础上,还要让考生掌握外语作品的发音、词义、语音语调。如果唱歌剧咏叹调,还要有人物感。”
“其实,如果考生从技术到艺术表现都很好,能给评委一个满意的感受,清唱就不会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
“艺考清唱”质疑者说
“艺考生初试视频中出现的声音经过了电声,音色和音量是真的吗?它绝对不会和现场一样。”
“国家级艺术院团是中国最高等级的艺术团体,这些团体声乐演员每年的业务考核从没有清唱一说,是否日后要安排清唱以显示其国家级水准?”
“国际上好像还没有任何一所音乐院校通过清唱选拔声乐学生。”
“谁说跟着钢琴演唱容易?很多人平时一个人清唱还不错,因为随意性强。钢琴一进入就很难唱好,因为钢琴和人声是合作关系,合作的难度远比一个人干唱要有更大的难度。”
“艺考清唱让我想到了自行车运动员的选拔,是否可以撤掉自行车让被选拔者一个人‘清蹬’?我看不可以。”
“当年某某某大学时视唱练耳挂科,出了音乐学院的门成了大名鼎鼎的歌唱家。”
“如果有可能,我想请制定规则和拥戴这项规则的人站出来唱一下。”
……
“艺考清唱”AI说
输入相关提示,AI给了我下面几段文字:
“清唱和与伴奏合作都有各自的难点和挑战。清唱的难点在于需要准确地把握音准和节奏,同时还要表现出情感和表达力,这对歌手的音乐素养和技巧要求较高。与伴奏合作演唱,需要与伴奏乐器或伴唱者协调配合。与伴奏合作的难点在于需要与伴奏保持默契,准确把握节奏和音准,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与伴奏互相呼应,共同呈现出完整的音乐作品。”
“任何办法出台时都要做好调研和评估,以确保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尽量减少可能的负面影响。调研和评估可以帮助政府或组织了解当前的情况和问题,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并监测实施过程中的进展和效果。通过科学的调研和评估,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提高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任何时候出台新政策或措施时,都应该充分重视调研和评估工作,确保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中,很多理论和观点可能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才能真正验证其是否可行和有效。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某种理论、某种政策、办法和观点。因此,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种压力很强的学习激励手段
无论是“艺考清唱”支持者,还是“艺考清唱”质疑者,人们思考和忧虑的问题是一致的,也就是如何将声乐招生质量向更高的水准提升。站在一个教育者和歌者的角度,我期待每一次的招生都能发现优质学苗。我敢说,提出“艺考清唱”者应该是为了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老师们能更加清晰地看到考生的“素颜”,排除伴奏“干扰”去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苗。
毋庸置疑,从声音的辨识度而言,裸唱也就是清唱,一定会更加显现考生声音条件的优劣,看清楚考生是否具备学习声乐专业、有没有发展潜质,并在歌唱技术、音乐基础、音乐文学基础、音乐表现、表演等方面使考官们一览无余地审视考生。而对考生而言,没有钢琴伴奏的清唱,无疑是加大了歌唱的难度,需要“与有钢琴伴奏不同难度”的技术准备,这种难度更大层面加大了视唱和听力难度的要求,特别是演唱那些有转调或是本来在有伴奏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所需音高的作品。
海外十年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很早就看到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薄弱之处,一如我曾在《音乐周报》上发文提到的,归国执教至今,让我感到头疼的不是我们声乐学生的嗓音条件,而是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不灵的问题。音乐基础涵盖了视唱、听音、乐理、音乐文学(中外文唱词)、音乐史学、音乐风格、音乐表现等。我们更重视声乐的“声”——声音的高、低、强、弱,而踏实认真地理解、掌握,得心应手地实践声乐的“乐”,却是一件中国声乐学生和某些院校及某些教育者不愿意去做好、做扎实的极其重要的事。所以,在我看来,“艺考清唱”可能是敦促声乐考生强化音乐基础的一个办法,或是一种压力很强的学习激励手段。
正如AI所说:“任何办法出台时都要做好调研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尽量减少可能的负面影响。”在我个人看来,“艺考清唱”的实施来得有些急。我希望,不要让“艺考清唱”被解读为“为了图省事而不必安排钢琴伴奏了”,或是“对考生水准的期待值过高”“对考生过于严厉”的做法。
前段时间,我有幸被邀请担任某音乐院校招生初试的线上评委,一天之内为几百名艺考生的演唱视频打分。这所院校提交视频的初试演唱曲目为一首,中外作品不限,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考生放在一起混合打分。一首作品唱两遍,一遍有钢琴伴奏,一遍清唱。实话实说,在没有钢琴伴奏下演唱的学生,一曲终了能把音准、节奏唱准的几乎没有。所以,我给出的分数依然是偏向有伴奏情况下演唱的水准,稍稍兼顾考虑清唱部分的表现。可能我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往年的艺术高考,考生在钢琴伴奏下的演唱是“必须”的旧观念中,觉得一个高中生能在清唱的情况下把音唱准真是难之又难。但我也真心希望孩子们在清唱时都能唱准,如此,考入音乐院校后就会走起来很快,不至于为音准、节奏这些基本功发愁。在我的声乐教学和讲学实践中,遇到过很多已经考入音乐院校,甚至到了本科五年级、研究生阶段视唱、听音仍不灵的学生,更有甚者,直到毕业仍处于基本不识谱的状态,声乐课几乎变成了视唱课、练耳课。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唱给考生带来的压力又是值得的,是有必要的。
到底是清唱难还是跟着伴奏唱难?我认为,两者各有各的难度。以欧洲歌剧咏叹调或高难度艺术歌曲为例,这些声乐作品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准确完成的,因为歌剧的乐队或是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是一首或是一整部作品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只有两个东西完美组合或曰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一首或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如果说清唱考验歌者的视唱、听音等音乐基础能力,那么歌者与乐队或钢琴合作依然是如此。因为很多时候乐队或是钢琴不是跟着声乐作品的旋律走,这样会更加考验歌者的音乐基础能力,更考验着歌者与乐队或钢琴能否完美合作的能力。
总之,无论是“艺考清唱”支持者、疑问者或是AI如何说,希望今后的艺考办法或是艺考手段更加完善,更加符合艺术规律,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声乐学苗的选拔。
马金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