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香港弦乐团艺术总监、小提琴家姚珏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音乐会,用一把1713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精彩呈现了多首中外名曲。回香港过了个周末,3月3日,她又飞到北京,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为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她思维敏捷、语速很快,走路像一阵风。因为常年坚持游泳健身,她一直保持着健美的身材,年过半百还带着乐团四处巡演,精力旺盛远远超出同龄人。
如何从成功的独奏家转变为音乐学校运营者、弦乐团经营者,再到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谈起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姚珏的脸上焕发出青春光彩。
一部曲
站上闪耀的独奏舞台
姚珏出生在上海,家庭音乐气氛浓厚,父亲姚笛是上海电影乐团的指挥。父亲发现家里一放音乐,姚珏就会跟着节奏舞动,或许有点音乐天赋。于是,姚珏三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弹钢琴。有一次,她看到舅舅在拉小提琴,身体随着韵律摆动很有意思,她觉得拉小提琴可以有更多造型,就向父亲要求学小提琴。开始转学小提琴之后她发现,小提琴很难,拉琴的声音吱吱嘎嘎的也很难听。因为放学后要练琴,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让本来就顽皮好动的姚珏更觉难熬。
“当时父母工作很忙,我和外婆住在一起,每天放学后,我趁外婆在厨房炒菜,就偷偷把闹钟拨快;为了制造刻苦练琴的假象,我还经常把琴弦弄断,爸爸以为我练琴太用功把琴弦拉断了,还夸奖我。”姚珏笑言,真正喜欢上小提琴,是在1973年,她现场观看了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之后,感受到弦乐的美,心灵大受震撼。进入青春期后,小提琴更是成为姚珏表达少女万千思绪的最好途径,对这件乐器产生了依恋,开始刻苦练琴。
1975年,姚珏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跟随谭抒真教授学习,同年入校的还有李伟纲、余隆、王健、张国勇等。在上音的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院长到上海、北京选拔人才。姚珏作为上音附中优秀学生代表为外宾演奏,她的演奏灵动、细腻,给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一年,“小提琴教母”、美国茱莉亚学院教授迪蕾到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大师班,同样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的姚珏上台演奏,也给迪蕾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1年,包括姚珏和李伟纲在内的5名学生被选中到旧金山音乐学院深造。作为改革开放以后首批去旧金山音乐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姚珏和同学们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有很多演出和参加比赛的机会。姚珏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刻苦用功,进步很快。在旧金山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一场音乐会还为她带来人生第一笔收入——250美元,至今她还珍藏着那份演出合同。1984年,姚珏在参加阿斯本音乐节时遇到了迪蕾教授,迪蕾邀请她到茱莉亚学院学习。通过考试之后,姚珏顺利转到茱莉亚,跟随迪蕾学习。
在美国的学习及演奏经历使姚珏的人生更开阔,让她更懂得如何表达音乐、如何用音乐影响观众。
1988年,姚珏学成回国,开始了独奏家生涯。她是第一个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录制录像的小提琴家。作为杰出艺术家,她应邀到台湾各地巡演,成为首位到台湾演出的大陆音乐家。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她连续接受电视台、电台专访,她的唱片销量火爆。在台北中山纪念馆举办的金马奖颁奖仪式上,她演奏了根据台湾民谣改编的乐曲,受到热烈欢迎。父母移居到香港后,她到香港演出,与雨果经纪公司签约录制了唱片专辑。
在1997年以前,姚珏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先后与海内外知名乐团合作,从北京、上海到兰州,从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到肯尼迪音乐厅,都有她的身影,她的事业蒸蒸日上。
二部曲
走下舞台创办学校
1997年,姚珏与鲁恭结婚,在香港定居。婚后第二年,大女儿出生了,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练琴时间自然得不到保证。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的生活与从前作为光芒四射的音乐家在各地巡演、接受媒体访问的生活反差极大。对姚珏来说,做全职太太缺乏新鲜感和前进的动力,不是她想要的。
大女儿上幼儿园之后,她便一直考虑如何重启职业生涯,然而,重回独奏舞台的希望十分渺茫。她发现,香港的音乐教育整体水准并不理想,于是她萌发了创办一所音乐学校的想法,想把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演奏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但是,自己一点经营管理的经验都没有,又缺乏资金,谈何容易?
2001年,姚珏怀着满腔热情,说服了四个好朋友与她合伙,大家共同出资创立了天才音乐学院。“那几位朋友都很忙,我也没钱雇员工,从招生到管理,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在忙。学校成立之初,我很担心学校的未来,经常会焦虑到睡不着觉。”她为了招生到处奔走,经过半年的努力,学院招到了四十多个学生。2002年夏天,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下,她怀着身孕不顾旅途奔波,带着天才音乐学院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到上海周边城市巡演。这次巡演带来了一笔收入,使得学院得以持续发展。
学院运行走上正轨后,2003年,姚珏的小女儿出生了,养育两个孩子、管理学校、教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她在演奏方面的发展完全停滞了。为此,她纠结过也难受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两个女儿在她的悉心照顾与培养之下,身心健康,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展很好,母女之间关系亲密,她成为一位幸福的母亲。另一方面,她悉心研究文化艺术方面的政策,积极参与不同层面的活动,担任香港演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艺术发展局董事、香港歌剧院艺术顾问等,积累了运营管理艺术项目的经验,有了很多不同于独奏家的收获。
三部曲
助音乐学子实现梦想
进入音乐教育领域之后,姚珏对香港的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发现,香港缺少为青年音乐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的平台,音乐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堪忧。她想创建一个弦乐团,帮助青年学生实现成为演奏家的梦想。
但是梦想的实现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姚珏到处筹资,找到港铁公司,希望对方为弦乐团投资,对方要求她呈交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现场讲解项目的优势。为项目筹资、写计划书,这些都是姚珏从来没做过的事,她用了几天的时间,精心撰写项目计划书,包括弦乐团的宗旨、愿景、目标、运行的具体模式等。
“正式演讲那天,在座的都是港铁公司的高管,第一次作这样的公开演讲,我比以前上台演奏还要紧张,感觉自己的声音都发抖了。演讲结束之后,我的衣服都湿透了。”姚珏回忆,虽然对方最终没有投资,但是给她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她学会如何推介弦乐团的理念与发展方向。
之后,逐渐有一些热心人士提供帮助,资助她创建了弦乐团。2013年,香港弦乐团正式成立,首场演出邀请捷克苏克室内乐团到香港,与弦乐团共同演出。当她站在台上与年轻的团员一起激情演奏时,看着团员眼里焕发出的光芒,姚珏感觉所有的努力都很值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能够影响到弦乐团的青年,这些青年通过教琴影响基层家庭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理念改变了,又影响到周围的同学。这样发展下去,就可以影响到千千万万个人。”2014年,姚珏为弦乐团设计了“21世纪青年音乐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香港年轻艺术家,推广古典音乐进社区、进学校。在朋友的提醒下,她去申请政府项目资助。当时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政府希望香港发展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想要实现这个愿景,就要在香港的每个角落,包括社区与学校,让市民、学生都能够欣赏到音乐。最终,香港特区政府给予这个计划三年的资金支持。
“记得在2015年,有一次,我与香港地铁合作,在地铁里举办公益演出,当时香港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总监张亮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消息,约我见面。他表示很支持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让我帮忙设计一个公益项目,把音乐带到香港的18个区,由香港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出资完成。”姚珏设计了一个“音乐能量计划”,包含三个音乐教育项目,把音乐带到香港18区的每个角落,让许多从来没有进过音乐厅的基层家庭有机会欣赏到古典音乐;通过与中小学合作,为香港基层家庭的孩子提供学琴的机会,并为这些孩子特别建立了弦光展现乐团,给他们参加排练、演出的机会。
此项目启动之后,姚珏带领弦乐团在两天内走遍香港18区举办快闪活动。“当时我们把一辆货车改装成小音乐厅,坐上这个‘移动的音乐厅’上路了。我们从尖沙咀出发,每当车停下,我们就拿出琴为大家演奏,我可以感受到听众的呼吸,看到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我觉得特别幸福。”
“音乐能量计划”实施8年来,惠及七百多个家庭、近14万名市民。姚珏深有感触地说,“音乐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在去年全国政协的茶话会上,弦光展现乐团的两名小乐手为政协委员们呈现了精彩的演奏。他们来自香港的基层家庭,学习音乐、参加乐团排演的经历让这两个过去不自信的小家伙成长为信心满满的小演奏员,自豪地站在国家级舞台上与国家领导人握手。”
在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弦乐团发展迅速,从最初的11个人发展到近百人。2017年,弦乐团首次在“优酷”网站直播,有10万人在线观看。2018年,弦乐团与香港的青年弦乐演奏者合作,共1021人组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弦乐团,在沙田马场一起演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轰动一时。
在弦乐团的同事看来,姚珏热情开朗,她的心里好像一直燃着一团火,一个目标实现了,又充满激情地制定下一个目标。她做事追求完美,对自己亦是如此,即便在巡演的过程中,她也琴不离身,抓紧每一点时间练琴,不放过演奏中的任何瑕疵。正是这样的热情,推动她的事业不断进阶。
“我的人生好像三部曲,全心奏响每一部曲,这期间的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成长。如今,面对像是同事离职这样的事,我也能睡得很好,不再为此焦虑;面对投资方,我可以侃侃而谈,知道如何打动他们、获得支持;我也明白了在社会发展中,政府需要什么、民众需要什么,艺术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如何与政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姚珏说,看到年轻团员在排演过程中茁壮成长,她感到很欣慰。香港弦乐团在她的带领下不仅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去年还走出国门,到中东欧巡演,上演的中国曲目让当地听众深深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未来,她希望与弦乐团一起成为音乐使者,为中西文化交流继续作贡献。
徐丽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