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自发的戏曲“整活儿”让戏曲真正回归民间
2024-03-19 10: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你听过戏曲《铡美案》吗?你看过电视剧《甄嬛传》吗?你敢相信在某音平台一位戏曲爱好者仅是将《铡美案》进行创新填词“甄嬛”的故事内容就获得了千万级的播放量吗?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年轻爱好者们将《猫和老鼠》《美国队长》等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巨量级流量的现代作品与戏曲嫁接,达到了出人意料的反差效果。这些作品吸引了许多非戏曲圈的观众,年轻人们看到后纷纷表示:“怎么突然间就听懂戏曲了。”

也有人表示,这是“一个作品得罪两个圈子”,似是致力于拥护戏曲的传统性和专业性。然而,要想使戏曲这个口语传播时代的产物能在新媒体时代年轻群体中获得更多观众,戏曲圈子内的孤芳自赏并不是长久之计。

历史上这样的文化嫁接绝非个例,例如作曲家们通过将音乐与诗词进行艺术嫁接诞生了艺术歌曲这样的优秀音乐体裁。无独有偶,与戏曲艺术同为中国戏剧重要组成部分的皮影戏,近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融媒体节目《非遗来了》中,运用以迈克尔·杰克逊的形象制作的皮影演绎了他的经典舞步,使古老的皮影戏与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嫁接碰撞,受到年轻人的热烈好评。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口语传播是艺术传播的主流方式,戏曲这一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表演活动也是人们的主流娱乐方式,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基层人民的精神需要。以方言语调为基础的多种地方戏曲声腔为戏曲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人民亲和力。然而,在网络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各种娱乐方式撕咬着人们为数不多的休闲时光,戏曲就像飞上天空的风筝随风飘摇,要想继续迎风而上,风筝线就要牢牢紧握在人民的手中。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其传承发展既必须扎根传统文化的沃土,也要在当代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借助新媒体从而茁壮生长。一方面,在创作上要允许戏曲形式时尚化,不单是注重传统戏曲的保护,而是要多线发展。诸如近年来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武家坡2021》、爆火的黄梅戏《女驸马》唱段等,都依靠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成为人们朗朗上口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传统戏曲本身在内容上也要紧跟现代年轻群体,利用具有现代群众基础的优秀作品作为戏词或剧本的创作素材等。这样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创新出的具有戏腔特色的作品,才能首先抓住群众的注意力,而后做到出圈,以此成为人们接触、了解、喜好中国戏曲的重要媒介与桥梁。

诞生于口语传播时代的戏曲不仅注重唱与说的口头表达,同时注重面部神态、肢体动作、服装舞美等形式的融合表达。无论是在集市、在庙会,受传播媒介的限制,戏曲都需要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传播,这使得旧社会戏曲无法打破空间上的界限。而文字、曲谱均无法记载戏曲传神丰富的面部语言、肢体语言,因此戏曲的传承一直以来都依靠口传心授。

在新媒体时代,实时直播、随时录制、人人皆可的特点让普通大众不再仅是知识信息的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平台成为传播者。通过直播,戏曲表演者们不仅能实现“面对面”的艺术传播,字幕技术的便利应用更是为戏曲的传播突破了“听不懂方言”的难关。演员们还可以记录台后的准备、换场、道具搬运等幕后真实工作场景,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打破年轻观众心中戏曲“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亲民、真实的一面。爱好者们也可以通过平台传播他们自己所创作、翻唱的作品供大家娱乐交流,增加讨论度。古老的戏曲本就兴起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如今的戏曲也理应回归民间。

通过短视频将传统戏曲与年轻群体的新鲜玩法相结合,可以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通过出圈来扩大大众市场,这类作品也将成为一座引导人们跨越岁月长河与中国戏曲接触的桥梁,达到文化“传必求通”的目标。而群众自发的戏曲“整活儿”,更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和文化传承的主动承担。

龙海豪/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