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不同意,我退出。”
说这话的是指挥家桑叶松。2007年,桑叶松带领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备战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行的电视直播的合唱比赛。桑叶松为合唱团选择了《春晓》当参赛曲目,有人提出反对:“太难了,唱不了。”但是桑叶松非常坚持。
桑叶松,人如其名,对待艺术如青松般不可弯折,他的严谨、严格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摘得冠军,更为许许多多致力于合唱事业的指挥、教师指明方向,为中国合唱事业铺就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最近,82岁的桑叶松又站上讲台,在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桑叶松名师工作室”讲授实用、深刻、通俗易懂的指挥知识,培养基层合唱指挥人才。
“魔鬼教练”八旬再站讲台
去年12月,北方连续下了几场大雪。
眼看又要到桑叶松来廊坊上课的日子,桑叶松的学生、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何团喜非常担心老师出行不便。但比起凛冽寒风,更让他揪心的是捉襟见肘的经费。
“身处河北,我们特别渴望邀请京、津的专家学者来讲课,拓宽视野,但是学校经费太有限了,这是切实的困难。”去年9月,何团喜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邀请老师桑叶松来到廊坊,正式开办“桑叶松名师工作室”,教授合唱指挥。工作室第一个学期还没结束,本就微薄的课时费也已经支付不了了。
对此,何团喜感到难以启齿。桑叶松得知却毫不在意,“只要学生愿意学,我就教,一定把孩子们带出来。经费没了没关系,我们就当旅游,顺道给学生们上个课。”
2023年12月18日,何团喜像往常一样从北京接桑叶松到廊坊上三天课,一路白雪皑皑,汽车直接开到学校音乐厅门口。令何团喜感动的是,学生们早早守在门口盼着桑老师,还把停车位和沿路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
就在几个月前,他们还特别“怕”桑老师。进入工作室学习,学生们必须经历严格考核,而桑叶松正是他们的主考官,他亲自测试唱、弹、挥各项科目。
一开始,学生们对桑叶松的要求很不理解:“学习合唱指挥为什么要背弹总谱,这也太难了。”“每次上课检查作业、回答问题都特别紧张,指挥时手都是抖的。”“如果达不到要求,桑老师会严肃指出,‘做不到,你就没有资格指挥别人’。”
桑叶松上课不带讲义,没有乐谱,但是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具体到每一个声部、每一个小节的要求都清清楚楚。桑叶松一出手,学生就能迅速捕捉到指挥所需的音乐。“桑老师的指挥精准,音乐全在手上,他的一个手势胜过千言万语,可想而知老师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何团喜每次联系桑叶松,他几乎都在备课。
桑叶松言传身教,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适应了桑式教学法,指挥变得准确而自信。短短几个月,学生们对自己的进步都感到惊讶,由衷感激老师。第一学期结束,桑叶松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布置A、B两套寒假作业,开学考核,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教学。
几十年来,桑叶松一直积极从事指挥教学和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学活动,他曾在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十余年,在日本樱井将喜指挥事务所任“外籍客座教授”,为老挝国家歌舞团合唱队和菲律宾侨中合唱团做过培训工作。其教学兼顾理论与实践,精练且实用,深受好评,成果丰硕。很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优异成绩,有的留学深造,并能迅速适应海外学习环境。陈惟嘉2012年起在中国音乐学院跟随桑叶松学习指挥法,2018年成为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音乐合唱指挥专业奖学金研究生。她发现,美国老师更注重乐谱分析,历史追溯,对指挥法要求不多。而桑老师的教学不仅注重音乐,对指挥法更有明确要求,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指挥基础。在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当教授讲解作品时,陈惟嘉马上能准确表达在手上,这让教授们感到非常惊喜。“桑老师用极简的语言、精准的动作概括指挥法。他不喜欢繁复,讨论问题就事论事,一针见血。”陈惟嘉谨记桑叶松的叮嘱,“中国的音乐家要在中国音乐上下功夫,把中国人的音乐做好才是最棒的”。
2007年,桑叶松带领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获得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为了参赛,解放军艺术学院邀请“老校友”桑叶松担当指挥。他从三百多名在校声乐学员中选出60人组成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亲自考核声乐、视唱等专业项目。“没有好的声音条件不行,没有较强的整体观念也不行。”桑叶松认为,在面向全国观众的艺术舞台上,合唱团应展示代表国内合唱水平的作品,他选定的《怒吼吧,黄河》《震怒的日子,奇妙的号角》《春晓》3首参赛曲目,都很有挑战性,尤其《春晓》具有鲜明戏曲元素,依字行腔,抑扬顿挫,不仅要求指挥具备驾驭能力,也要求合唱队员下狠功夫。对此,有人提出反对,觉得“太难了”。在桑叶松坚持下,合唱团展开为期近半年的严格训练。其间,桑指挥每天都提前一小时从家出发,第一个赶到排练现场。刚开始时,桑叶松经常因为团员的团队意识不强、演唱水准不高和精神状态不佳而发脾气。排练时,他严肃纪律,不能容忍队员在排练中有发短信、看报纸等一切小动作,团员评价他“简直就是个‘魔鬼教练’”。
2007年3月15日,青歌赛决赛现场,统一着新式军装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登台,让人眼前一亮。最终,他们以饱满的演唱激情、精湛的演唱技法和耳目一新的演唱形式拿到198.65的高分,毫无悬念地摘得桂冠。
将业余合唱带上专业高地
除了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桑叶松也热心群众业余合唱事业,尤其是中小学合唱团的培养。1999年,桑叶松训练指导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合唱团,并教授合唱团指挥,如今已是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许德昌。“刚认识桑老师时,他才五十多岁,走路充满活力,每天快快乐乐的。”很快,许德昌就发现了老师的反差。每次排练,桑叶松不是教完就走,而是当场抽查,不允许团员有半点凑合,确认他们真正理解了才满意。如果存在问题,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太差劲,他干脆不吭声,沉默好几秒之后才继续讲授。“桑老师的沉默是最‘吓人’的。在这种压力下,学生自我鞭策,进步特别快。”许德昌回忆,以前,第一七一中学合唱团没有专业的排练厅,不论严冬酷暑,桑老师和大家一起在仓库、楼道里排练。在桑叶松、许德昌的训练指导下,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合唱团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学生金帆合唱团”,连续五届代表北京市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并获金奖第一名。2010年4月,该团签约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童声合唱基地合唱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浙江省的合唱水平在国内还是相对落后的状态。1996年,北京大学教授范国强找到浙江老乡桑叶松,与他和歌唱家谭丽娟共同创立浙江省合唱协会,致力于推动浙江合唱事业发展。“浙江省合唱指挥水平参差,我们要从培训指挥着手。”范国强特地买了辆“帕萨特”,十多年间陪桑叶松跑遍浙江全省,在宁波、嘉兴、温州等17个地区组织开办合唱指挥培训班。“汽车轮胎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帕萨特’也从新车开到报废。”范国强说。
培训班上,桑叶松结合作品案例,精辟讲解指挥技巧,渴求知识的学员听得如痴如醉。“桑老师上课娓娓道来,举重若轻,看似平常,听完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参加浙江省第一期合唱指挥培训班的李峰说。“桑老师排练深入浅出,一些无从下手的作品,都能在他的讲解下迎刃而解。”合唱指挥培训班学员周金元说,“桑老师对艺术有很高的追求,宽严相济,因材施教,除了音乐本身,我们更感受到桑老师的人格力量、实干作风。”
此后的三十年间,浙江省合唱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嘉兴地区,在桑叶松辅导下合唱事业蒸蒸日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合唱高地。
2012年,嘉兴市南湖区积极打造“歌城”品牌,各类合唱团队在南湖畔“遍地开花”,但本土优秀指挥紧缺成为一块阻碍“歌城”发展的绊脚石。2013年初,南湖高级指挥培训班在南湖区文化馆开班,邀请桑叶松来为南湖区音乐教师进行合唱指挥教学培养。12名来自南湖区中小学校的音乐老师和市、区文化馆的文艺骨干聚在一起,接受为期三年的专业指挥培训。
培训三年总计480课时,还举办了包括终极考评在内的13次考评。学员在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从音乐理解入手,完成总谱弹奏、多声听觉、合唱作品分析以及指挥技法等多元学习,并进行如音乐学院研究生考试模式的三项考核。这样严谨、系统、高效地为普通音乐教师培训指挥技能,在国内尚属首次,可谓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指挥教学模式改革。当时在考核中担任主考官的吴灵芬感慨:“非指挥专业的一线普通音乐教师能科学地学习指挥,并最终有如此好的表现,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
嘉兴市南湖区合唱协会主席梁雪琴从嘉兴指挥高级研修班到现在,已经跟随桑叶松学习了12年,“上桑老师的课,必须是十二分的专注与努力,桑老师的课精湛实用,课堂上没有一句废话。他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也是我最敬畏又最爱的老师。他教会我如何对待音乐艺术,更教会我如何成为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称职指挥。桑老师不仅是真正诠释演绎指挥艺术奥妙的艺术家,更是一名德艺双馨的教育家。”
不论专业教学还是业余培训,只要上课,桑叶松在艺术上的要求都是严格的。“严格不是脱离实际,而是在实际的基础上提升,因材施教。”桑叶松在南湖区带出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指挥人才,为南湖区合唱发展打下基础。如今,南湖区“歌城”品牌越唱越响,合唱团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至2022年期间成功举办了二十届南湖合唱节,目前南湖区合唱协会下属的团队达200支左右。
瓜田里指挥大大小小的瓜
桑叶松对音乐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执着和热爱,这与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1942年,桑叶松出生在浙江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桑送青、兄长桑叶舟和他本人都是中国杰出音乐家。“桑老师的父亲是浙江省音乐教育奠基人之一,桑老师兄弟六人,其中五位都专业从事音乐工作,他的家庭为浙江省音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杭州市萧山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峰说。
桑叶松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与家庭的熏陶,自然形成了对音乐的兴趣。他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小学时便接触到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作品。在桑叶青的倡导下,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形成“晨歌”的传统。桑叶松就读的湘湖师范附属小学也每天组织歌唱活动。因为喜欢音乐,桑叶松被音乐老师推荐每天指挥“晨歌”,这是他最早登上的指挥台。
看到桑叶松对音乐的喜爱,父亲决定让他备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时,桑叶松就读的湘湖师范附属小学只有三台钢琴,从早到晚,用琴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要练琴必须在大家起床前就去占位。”从家到学校距离不近,桑叶松每天要跑一段路,在其他学生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坐到琴房,等起床号一吹响,就开始练琴,直到其他学生来了再走。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并不好考,1955年,桑叶松在父亲指导下,从两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通过选拔的四十多个人之一,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得知录取消息,他高兴得跳起来,一下子就够到了厨房吊着的篮子。这个放食物的篮子高高挂在房顶,热爱运动的桑叶松总是以它为目标练习跳高,但在那之前从没碰到过。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制7年,在这里,桑叶松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他学习钢琴7年,其中学习作曲4年,成绩优异。高四时,桑叶松选学指挥,并对世界音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坚持每天在学校音响资料室,捋着目录,听遍古典时期和浪漫派音乐,这对他日后的指挥艺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基础技术可以勤学苦练,音乐感觉只能靠常年积累。”在指挥班里,桑叶松成为全班惟一满分的学生。
在老同学、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首席周宏德眼中,桑叶松不仅学习好,也很爱玩。“他太会玩了,带着我们捉蟋蟀、划船、钓鱼……他性格开朗,体格强健,跟同学们关系都很好。”附中时,周宏德跟着桑叶松每天6点晨起跑步,坚持体育锻炼,“桑叶松兴趣广泛、热爱生活,这对他指挥乐团,与乐队沟通,理解作品都有影响。”
1962年,桑叶松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继续学习指挥与作曲,但是赶上“文革”,只能学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八个现代京剧。桑叶松不满足于此,找指挥家郑小瑛继续学习古典时期和浪漫派作品,“我不是认为现代京剧不行,而是学习指挥必须要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桑叶松说。
1966年,桑叶松大学毕业分配到工程兵文工团,在甘肃戈壁滩上的一个农场当工程兵,每天喝着戈壁滩的苦水,严重的胃病就是在那时落下的。因为与连长对某一问题持不同意见,他又被派到瓜田。但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桑叶松从不放弃学习。即使在地里看瓜,他也坚持练习指挥,地里大大小小的瓜就是他的乐队队员。
指挥必须有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动作、表情。当时条件艰苦,桑叶松没有镜子,就站在院子里,映着人家的玻璃窗户练习。后来亲戚给他买了一面1米多高的镜子,特地从张家口背过来。
桑叶松克服一切困难,边工作边学习,20年间,指挥了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合唱、京剧现代戏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1981年,他指挥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在全国首届交响音乐评奖中获得一等奖,指挥的交响诗《再见吧,妈妈》同时获得二等奖。
因为有获奖经历,当工程兵文工团解散时,桑叶松接到总政歌剧团等四家单位的聘任邀请。1982年,桑叶松调入总政歌剧团,担任该团及总政交响乐团指挥,直至退休。工作期间,桑叶松圆满完成各项演出任务。1989年,意大利歌剧《托斯卡》引进国内,首次演出便是由他担任指挥。1992年,他担任歌剧《党的女儿》的指挥,获文华大奖;1995年担任歌剧《芦花白,木棉红》的指挥,获“五个一工程”奖与文华大奖。
在多年合唱实践中,桑叶松对指挥法始终保持深入冷静的思考。他搜集、查阅国内外出版的合唱指挥资料,发现并没有一本合唱指挥法方面的专业书籍,很多问题也讲得不清楚、不准确。“我们对指挥法的认识至今仍是模糊的。我要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讲准确。”桑叶松写成《桑叶松合唱指挥法》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去年出版。书中,桑叶松不绕圈子,简明扼要,结合案例把指挥法原理、指挥技法层层深入地讲授出来。
“桑叶松把他自己这些年积累的对合唱指挥的认识与分析,全都融入这部著作中。在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中,桑叶松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说,“桑叶松是我最为敬重的一位指挥家。他热情又细心,虽然业务水平很高,但为人低调,对基层的指挥和合唱队员非常有耐心。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对合唱指挥事业充满热爱;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艺术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与桑叶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共同战斗的好战友、好朋友李双江说:“桑叶松在中国合唱艺术上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期待,他是个精干的人、踏实的人、做学问的人,他就是想把合唱队培养得有力度、有情感、有情怀。”
卢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