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剧院纪念福雷逝世百年音乐会:生之绚烂,死之静美
2024-03-29 21: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巴黎,欧洲南部的文化之都。早在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人们就在那里聚集。凡尔赛宫、卢浮宫等等,构筑了法国式的高贵与华美。不停歇的塞纳河,淘洗出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é)便是其中之一。今年恰逢作曲家逝世百年,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杨洋携手团员,于3月22日晚在北京新建尚未满两年的中央歌剧院剧场,献上纪念作曲家逝世百年的交响合唱音乐会。但这一晚并非仅仅只有福雷的作品,而是包含了德里布、圣-桑、古诺、比才的众多作品,在指挥、乐手及歌者的演绎中,为我们呈现了上世纪之交的法国作曲家同中央歌剧院艺术家的群像。

首尾曲目是福雷的两部代表作,中间曲目则安排了其他法国作曲家的声乐作品或歌剧咏叹调选段。这种以两部作品为主、辅以作品选段的曲目安排,令人联想到18、19世纪的音乐会传统,如同这座歌剧院一样古典。值得一提的是,剧院公众号在2月28日推送的电子节目单,为听众作了内容翔实的导赏。

开场作品《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组曲(Op.80)包含四曲。这原是一部戏剧配乐作品,显然以戏剧文本为主导,音乐用以辅助、烘托等作用。原本的配乐仅留存下了17首,大多零碎且短小。不同于德彪西的同名歌剧,福雷的音乐并非念白似的咏叙旋律,也不具有过于激烈的戏剧性。仅是以唯美而节制的笔法,刻画出四个心绪各异的音乐情景。剧院交响乐团对这首作品的演绎体现出法国音乐的流光斑斓,柔和静谧与低沉轰鸣接续出现,色彩瞬间变幻万千。特别是《前奏曲》中双簧管与长笛的交织对话,细腻而哀婉。《梅丽桑德之死》以单簧管与长笛的合奏主导,引领着葬礼的行进,静穆而庄重。

之后五首声乐独唱与二重唱作品,分别展现了剧团歌唱家们的风采。德里布的《卡第斯城的姑娘》是三拍子的舞曲风格,王晔身着一席绚烂的酒红色礼服,身姿摇曳,放声歌咏。弱起的韵律、第二拍的不规则重音等,带来了如同卡门般的热烈风情。而圣-桑的歌剧选段“我心花怒放”则带有隐匿的不安与抒情性,李楠以其浑厚的女中音音色吸引着听众。只是稍显沉着稳重,抒情有余而诱惑不足。但在德里布的热烈之后转而讲述参孙的故事,这已是极大的挑战。随后,古诺的“珠宝之歌”则又调动起了按捺不住的痴醉心绪,女高音梁闰妮情绪饱满。但不知是收音还是其他问题,歌声的传导性较弱,稍显遗憾。后两首是比才的“在圣殿深处”与古诺的“我要生活在美梦中”,则让人完全沉醉其中。刘怡然、宋沣润以男高与男低的对话歌咏,表达出男性间的友谊之情令人动容。秦侃如身着红色丝绒与薄荷绿绸的古典礼服,如同娇嫩的玫瑰,化身为梦幻中的“朱丽叶”,引得全场热烈欢呼。

大轴曲目是福雷的代表作《安魂曲》(Op.48)。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合唱体裁之一,历史上众多作曲家留下了数百部安魂弥撒。至浪漫主义晚期,结构编制都越来越庞大,比如威尔第在《安魂曲》中设置了四个独唱声部和四声部的双合唱团,乐队中的管乐仅小号就有八支。相比而言,福雷《安魂曲》的编制近乎减半。但很多主旋律并没有安排在小提琴声部,反而以中提琴主导,再融入竖琴的清透,整体乐队的音色清新淡雅。整部作品以合唱与独唱交替的形式进行,中古调式的运用、大量长气息的单线条旋律格外优美雅致。此次杨洋指挥中央歌剧院演绎的版本,少了一分飘逸唯美,更显内敛克制、朴素自然。

回顾整场音乐会,首尾作品是福雷面对死亡的态度,静穆安宁、充满悲悯。五首独唱、重唱作品展现了法国音乐的另一面,是面对在世的生活态度。这些作品留给我们的是生之绚烂、死之静美。杨洋在终曲结束时合掌而握,如同祈祷者一般。在凤凰般造型的剧场内,在当代的语境中,《安魂曲》不再是教堂中的信仰召唤,更是人世间的和平呼唤。

孙冰洁/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