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从国内到国外,大学、乐团、教师、音乐机构纷纷开课,令人眼花缭乱,有抱负又缺乏经验的学生们往往不知如何选择。这些集中的音乐课程常叫做“大师班”“音乐营”“音乐节”。
若望文生义,“大师班”有享誉国际的大师,“音乐营”可能更注重强化训练,“音乐节”则应包括不同类别的音乐活动。但事实上无论国内外,这三者的形态往往没有区别。究其原因,与大多数艺术活动的组织一样,行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导致低门槛、业余化;但也不能忽略,无论是大师班还是音乐节,都是很新的概念。
历史上首次“音乐大师班”已不可考。大约在17世纪,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长途旅行变得越来越普遍;与此相伴,管弦乐和歌剧的巡演也越来越多。推测那些有名的音乐家在演出间隙进行公开教学是合理的。19世纪开始,大师班这种形式变得正式化。
英国音乐评论家希尔(Ralph Hill)于1936年出版的《大音乐家:李斯特》一书中,记载了俄国作曲家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于1877年参观李斯特的大师班:他在下午四点半左右到达,发现一位荷兰钢琴家正在演奏,李斯特站在钢琴边,大约15个学生站在他身后,“他有时会打断学生,坐下来自己弹,发表各种评论,通常幽默、诙谐又善良……他没有责骂或生气,学生们没有感到被冒犯……他的所有评论,都非常温和、细致,并且不伤及学生的虚荣心。”在他的大师课上,李斯特会谈论正在演奏的作品,讨论它与同一作曲家的其他音乐,以及先前和同时代的作品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际上,暑期大师班以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的国际暑期学院(Internationale Sommerakademie Universität Mozarteum)为代表。它由现代声乐技术的奠基人莱曼(Lilli Lehmann)于1916年创办,一开始只有声乐课程,后来逐渐加入小提琴等其他器乐门类。近年来,课程逐渐标准化为以6天为一期,每个暑假开设4期。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五百余名参与者。他们会上4节私人课(每节45分钟),可旁听所有课程,也可以免费参加其他的活动。2024年,知名艺术家和莫扎特大学的教师将举办多达六十个大师班。
为什么要参加大师班?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很多学生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便面临瓶颈。在我与年轻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计其数的声乐学生曾问我哪个老师能帮忙解决高质量的高音,而几年之后我再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仍然问我同样的问题。其实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有名的音乐家在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会忙于演出,有经验的教师也局限在某一所学校教学,只有在参加大师班期间才有机会遇见新的学生,甚至成为其未来的导师。他们技术精湛、经验丰富,而年轻人由于对他们的崇拜而重视每一节课,所以经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正在学习西方音乐的中国学生来说,听听外国大师的评价尤为重要。
代际传承和个人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大师班都设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因为沉浸在专注且富有创造力的环境中可以带来难以置信的动力。在单簧管演奏家勒蒂耶克(Michel Lethiec)任卡萨尔斯音乐节艺术总监期间,我曾与他合作为中国学生提供参与机会。1950年,时年73岁的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在比利牛斯山里的普拉德(Prades)创建了这一音乐节。自1970年来,来自全世界的导师与学生来到这个仅有六千余人的村庄,致力于发现鲜为人知的古典和当代室内乐作品。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加上亲切友好的气氛,为年轻人挑战自我、探索未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当年参加卡萨尔斯音乐节的中国学生谈到这段经历时,都认为它是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他们在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下,获得了更强的自我意识、韧性和追求音乐目标的决心。
同辈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也不可或缺。譬如瑞士真理山艺术家驻留及大师班就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启发。它设有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学生们在完成自己的1对1专业课之外,还需要参加集体的舞蹈、绘画等课程。大师班特意选在欧洲八大A类电影节之一的洛迦诺电影节期间举办,所有师生都能够拿到一张全通证,可以参加电影节的各种研讨和讲座,在星空下观看艺术电影。
中国人开始接触大师班大概是2000年以后的事。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口碑较好的大师班没有延续下来。虽然每年都有新的大师班不断出现,但仍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诸多大师班中,由歌唱家雷佳发起的“深圳声乐季”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教学,正式学员和旁听学员均免费,且已录制了上百集公益课程在网上分享;2023年开始的“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旨在“带来最高水平的音乐分享与学术交流”,由卡普林斯基(Yoheved Kaplinsky)领衔授课……
如今参加国内外大师班的学生越来越多,亦不乏青年教师想要继续深造。随着认识的逐渐提高,师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游玩为主的旅行团性质的大师班不再受欢迎。但仍有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首先是教学的严肃性。并非所有名气大的音乐家都是好教师,也并非把名气大的音乐家集合在一起就是好的教学团队。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方法,而为了在短时间内保证好的教学效果,负责任的大师班一定会有一个稳定的、彼此熟悉的教学团队,而不会像集邮一样只请名家。这也是判断大师班是否专业的标准之一。
其次是学生的程度。尽管有教无类,但学生只有参加适合自身水平的大师班,才能更好地进步,既不担心跟不上,也不担心吃不饱,兼顾自信心、充实感和获得感。设有选拔机制的大师班对教学活动显然更有准备。另外,选拔机制又使大师班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这也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获得足够的关注。
最后是不必崇洋媚外。中国的音乐教学水平已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教师的水平并不必然低于西方。同时,中国学生也有自己的情况,譬如外语可能还未完全掌握熟练。大师班中如有中国教师担任授课,很多时候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消化课程内容。
曾震宇/文